如何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从世界眼光看,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建立良性的政治生态是重要突破口、根本保障。因为以良性政治生态为保障的和谐社会,才是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才是富有生机、可持续性的和谐社会,才能从制度层面确保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一要用“理论创新”来建设中国良性政治生态。勿庸讳言,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大胆把中国政治生态投放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大背景之中,投放到当前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中,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建立与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良性政治生态,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尤其要强化理论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趋向,敢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创新,浓缩与总结建国60年的经验与教训,吸取全人类有关政治、经济理论之精华,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理论,以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就当前而言,要牢固树立“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坚定地通过推进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把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干部、一个地方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根本标志,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努力做到发展为上;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议将过去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被代之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四个新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考核评价机制、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机制、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二要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来建设中国良性政治生态。首先要搞好党内民主,包括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适当引入选举竞争机制,努力使“草根民主”形式能够枝繁叶茂;其次,要突出规范基层民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选派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到基层任职,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工人和农民利益的代表,要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严格防止贿选现象,大胆开展乡镇领导班子的直选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直选范围,进而使党的领导始终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实现中国政治文明的巨大创新;再次,要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改革和创新。要改进和完善对重点环节和部位的权力监督,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解决目前腐败易发、多发和危害大的领域。如国有产权交易、财政性资金分配使用、国有土地批租、行政审批和侵犯人民群众权利等。对现有监督主体和监督权力的设置,也要在坚持监督权与被监督对象适当分离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他们之间的关系。要在“一把手”权力授予上做出明确界限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分权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三分制”改革,逐渐推广决策、执行、监督权的相对分离,以最大限度地规范和制约滥用行政权的行为;此外,还要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大力通过法治教育,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使政治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排除各种反民主化和逆法治化的干扰,防止民主的变形和法治的扭曲,进而使民主的形式与民主的内容一致,在党内党外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良性政治生态。总之,只要民主越来越进步,法制越来越健全,中国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的愿景就会越来越临近。
三要用体制和机制创新来建设中国良性政治生态。在体制上,要正确、合理地配置国家权力,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首先,要实行基层党政合一制。建议采取乡镇党政合一制,改变目前党委、政府分立的局面,实行党委、政府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减少领导职数,党政交叉任职,实行党委书记负责制,实行乡镇党委办与政府办合署办公,实行“两委”(村民委员会与村党委)合一,进而有效地发挥基层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基层单位,在党委领导下,实行“多选一”的竞争、招聘等公开选用人制度,这将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改革。其次,要处理好党委与人大、司法机关的关系。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党直接插手人大和司法机关的具体事物,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应切实落实人大的重大事物的决策权、法律(法规性文件)制定权及财政预算权等宪法权力。要保障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再次,要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民间的积极性,通过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组织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要在依法规范的前提下,使民间组织在行业管理、矛盾调处、志愿服务、心灵辅导、扶贫济困、社区建设、群众文化、家庭互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可以以授权方式委托民间组织管理,也可以以资助的方式推动管理的社会化,或者通过公共财政预算购买民间服务资源。在机制上,要突出构建利益表达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建议通过制度安排,努力使社会各利益群体实现制度化和合法化,进而为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公共秩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拓宽利益表达的通道。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与人民代表联系、强化人民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扩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使得政府决策不偏离并且能最大限度的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建立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直通车,诸如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民意调查制度、政府诚信制度等,让民意成为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的有效力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总之,建立社会发泄平台,改革新闻与出版体制,资助学术性期刊的生存,形成一个包容与宽容的社会氛围,这是社会政治和谐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