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距“三个增长”还有一定差距,教育的筹资渠道还不畅通(见表1-4)。
2)、农村教育费附加标准过低,严重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基础。
3)、社会对学校乱罚款、乱收费现象日益严重,巧立名目向教育、向学生、向家长伸手,加重了教育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教育部门的形象,师生反响强烈。
建议:①提高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的标准,从目前的19元提高到30元(按⒈5%要到36元);②开征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教育费附加;③按上级精神,落实教育的校办产业“税费”减免政策或征收后返还教育使用,以支持和鼓励教育依托事业办产业。(校办产业上缴税费参见表)。④规范行政行为及学校办学行为,减少社会对学校的干扰。
5、队伍建设与管理
(1)、教师分布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教师教师分布呈“中心”学校多、基层边远学校缺的状态,因此,导致中心中小学教师人浮于事,而基层边远小学大量请代课教师。
(2)、教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高,但业务素质尤其是教学实践能力不够高,初、高中师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3)、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少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够高,究其原因,除少数待遇未完全到位或子女就业难以落实,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外,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少数教师缺乏正确理解,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乐教敬业奉献精神亟待提高。
建议: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我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41所,教学班2212个,任教职工5446人(其中民师 1242人),在校学生10446人。按学历结构分,本科606人,专科1792人,中专2596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52人。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孝感市教委规定的编制标准,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应配备职工6215人,其中市直学校应配备1028人,乡镇学校应配备5187人,因此全市缺编769人。若考虑到高中逐年扩招,需要注意人才储备的因素,全市缺编逾千人,正因为如此,且还存在着教师分布不合理等情况,所以全市基层学校自行聘请代课教师达1142人。要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
一是进一步树立人才储备观念,有计划地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两高扩招”的精神和市一中搬迁后办学规模扩大的趋势,做好调查、制定计划,应提前动手,做到近三年每年引进本科师范类毕业生30-40名,以改善教师结构。
二是建立双向选择、完善择优录用机制。鉴于中专并轨后毕业生逐年增多、供需矛盾突出、就业难的实际,我们认为,除98年之前的师范类毕业生按国家就业政策要迅速督办到位外(97年164人,98年248人),99年以后回应城的师范类毕业生,应建立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机制,发挥就业指导功能,在现有教师数的基础上,逐年按一定比例递增的思路,采用考试考核、上级审批相结合的方式,逐年充实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四制”改革与支边支教双轨运行机制,促进教师分布趋于合理。为了解决教师分布中心学校多、基层学校缺以及逐步清退代课教师问题,要积极稳妥地在教师队伍中实施以全员聘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四制”改革,促进教师顺向流动,解决中心中小学人浮于事的现状,同时,要使支边支教制度化,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师到边远和湖区支教。
四是建立人才流动制,促进师资配备优化、科学、合理。由于财政切块的制约,导致师资流动受到制约,我们认为教师配备优化、合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近若干年每年招收的师范生在学科结构上的无计划性和就业按生源分配的方式,因此,在我市各区域间普遍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本着周密计划、保持稳定、顺向流动、按需择优、合理配置、领导批准的思路,确保教师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不断优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