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开展多种经营,发展院办经济,为敬老院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过去乡(镇)敬老院基本靠购买粮食、蔬菜来维持老人的生活,敬老院经费紧张,老人一年吃不上几顿肉菜,生活水平仅能维持温饱,全市平均每所敬老院年创收不足1万元。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成后,为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让老人饮食营养化,把发展院办经济,开展种植、养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如清河敬养老服务中心现有水田30亩,旱田18亩,蔬菜地7亩,30多头猪,10头育肥牛,还有一间蔬菜大棚,有葡萄、南果梨等果木,两业生产不但实现自给,2002年和2003年每年额外创收5万余元。养员吴延刚说,过去在乡镇敬老院只有春节时杀猪,现在好了,半个月二十天就一次杀2 头猪,时令菜、水果经常能吃到。
政府主导、协同配合、科学规划、资金保障、完善制度是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是一种新的五保供养模式,我们认识到,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不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而且较好的改善了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从长远看,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可望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多年来敬老院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农村五保工作落到实处。于是,市民政局及时总结了清河区、调兵山市、银州区的经验,于2003年在全市推广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由市、县、乡财政投资近5000万元把原有101所敬老院合并成28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开创铁岭农村敬老院建设新局面。至今,铁岭市已有72所乡(镇)敬老院被合并成2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投资4000万元。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中心敬老院建设的前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切入了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的工作重点,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清河区率先将辖区内4所乡镇敬老院合并为敬养老服务中心,同年5月,时任辽宁省副省长杨新华在视察该中心时指出:"清河区取消4个乡(镇)街敬老院,重新组建敬养老服务中心的做法为新时期农村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给全省农村敬老院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要认真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据此,市民政局出台了《铁岭市农村敬老院集中办院实施方案》,对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完成时间、组织领导等作出了统一部署。2003年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工作被纳入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中心敬老院建设工作。市里成立了由市长左大光为组长,民政、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监察、国税、地税、林业、工商、消防、电业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建设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民政部门具体抓,层层推动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部门协同是搞好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的关键。各县(市)区、各部门对中心敬老院建设实行领导责任制,县(市)区领导负责到乡(镇),乡(镇)领导负责到中心敬老院,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建。民政部门负责基本规划和督促检查;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调拨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建设基础上的土地调整划拨及审批工作;税务部门负责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建设部门负责设计、勘测等工作。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建设中心敬老院的过程中,从敬老院是社会福利事业的角度出发,按照各自承担的工作职能,提供便利条件,提高中心敬老院建设的实际投入。
(三)科学规划、坚持标准是搞好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的基础。我们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规划,对原有敬老院规模不大,发展空间小,房舍落后,布局不合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均列入被合并对象。在建设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过程中,市、县民政、土地、建设部门对确定的中心敬老院进行了考察、论证,宜新建则新建,宜改(扩)建则改(扩)建,重点考虑了地处区域中心、交通便利等方面,使全市的中心敬老院建设统筹兼顾,布局合理,成为乡(镇)的一个景点。中心敬老院在建设过程当中,市民政局和市建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每所敬老院逐个进行了地质勘查,图纸设计,工程预算,做到了院内布局合理,房屋结构新颖,设施设备齐全,环境绿化美化。建院工程队由各县(市)区统一进行招标,施工单位与承建所在乡镇签定了合同,民政、建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施工期间亲临现场进行督察,确保了工程的质量。我们2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每所占地面积都在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床位120张以上。并且全部设有院长室、服务员室、医疗保健室、被服储藏室、康复活动室、阅览室、浴室、餐厅、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