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带来了天伦之乐,也造成了家庭经济的拮据。
**的老伴是没有工作的,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的离休工资支付一家人的开销和两个小孩读书生活的费用,简直捉襟见肘。经济的困乏令这位离休老干部感到了困难重重。
那些年,**每月的离休金按照家庭开支的轻重缓急常常分成固定几份,两个孙辈的读书费用、患病儿子的就医开支、一家五口人的柴米油盐开销……**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是多么的难!
许多人认为周老是一名离休老干部,他的困难可以向组织反映,要求补助,度过难关。可即便在那么困难的境况下,**也从没向组织开口说个“难”字,更不倚老卖老,向组织要这要那。不仅如此,逢年过节,领导来家里走访慰问,他也避困难不提,并与家人达成共识,谁都不在领导面前摆困难。每当领导主动提出要为他办一些实事时,他都婉言谢绝了。
2005年春节期间,南昌市由包家花园开往省中医院的1路电车上,一位80多岁高龄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十分引人注意。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他一个人来乘车,颤微微扶着车的把手缓步上车,待身体平衡后,向司机主动出示自己的老年乘车证,然后找个座位就坐。车到省中医院门口,老人缓缓从座位起身,扶着车把手颤微微地下车。这位老人就是**。
那阵子,**81岁的老伴突发脑中风,正在住院,接受治疗。周老夫妇风雨相伴几十年,照顾老伴的重担自然落在了**身上。
按规定,火电公司为离休老干部们配备了专车,供老同志出行。**享受这种待遇本来在情理之中,更何况这个时期老伴脑中风正在住院治疗,需要陪护,使用专车理所当然。
“使用专车必然增加开支,火电公司现在正需要点滴的积累啊!我能走动时还是自己搭乘电车吧。”就这样,**每天去医院陪护老伴,都是拿着老年证,颤微微地一趟趟挤着电车来来回回。
这位81岁的老人,在困难面前考虑更多的不是自己,却是企业的麻烦和负担!每一位离休老同志只要提起**克服困难抚养孙辈以及挤公交车陪护老伴时,都肃然起敬,纷纷竖起大拇指:“我们的老书记,就是作风硬!”
**心系企业、体谅企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为企业奉献着自己的绵薄力量。**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不仅直接教育了他的晚辈们,如今他的孙子孙女不负重望,都已大学毕业了,而且周围的人们也被他深深感染。
“我愿把真诚和关爱给予身边每个人”
“周书记,您老早啊?”
“周书记,您这么早就去买菜呢?”……
这是**每天出门碰上邻里同事对他的问候。
有的离退休员工不愿住在原工作单位,其中原因多种,可是**离休后在火电公司大院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其他且不说,单从他离休后每天锻炼身体或买菜时碰上邻里同事,大家还主动亲切喊他“老书记”,并非常愿意和他拉家常,他的威望和亲和力就略见一斑。
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颗真诚关爱他人的心。
离休干部唐文富,今年75岁,今年有段时间双脚莫名浮肿,他本人并不在意,以为到了这个年龄,有点小毛小病是很正常的。
**发现了唐老的病情,凭他多年钻研医学的经验,断定这肯定是因为心脏的原因引起的浮肿,极力说服唐老就医。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脚和心脏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唐老不相信地连说三个“不可能”。
“男人怕肿脚,女人怕肿脸”,在**耐心细致的解释劝说下,唐老去了医院检查,医生诊断确如**所言:唐老心脏供血不足引起脚浮肿。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唐老恢复了健康。
一提起这事,唐老就感激地说,是周书记帮助他抓住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由此还引出若干年前他和**的一段交往经历。
1976年的夏天,一列火车缓缓从江苏南京车站开出,驶向千里之外的**南昌,车厢里一位穿着军穿即将转业的干部,凝望窗外飞逝而过的景色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