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初创,举步维艰,XX领着一伙年轻人在一所没有窗子的旧楼房里,经过几个月昼夜拼搏,终于生产出了样机,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经费把机器搬到1990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包装技术展览会上,人家住宾馆,他们住小旅店,可他的产品却在会上一炮打响,获得金奖,连样机也被人买走了。这更使他信心百倍,此后的几年,他连获全国包装行业的最高奖项,成为全国包装行业的领军人,许多企业纷纷找上门来,他的产品涉及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货运等各种行业,为许多企业攻破了包装难题:他破解了北新建材集团包装矿棉板的燃眉之急;他为XX健力宝研制出新型包装机;他为XX报刊发行局研发了新型报刊全自动包装机……。十几年来他创造了15项国家专利,其中5项填补了我国包装机械的空白,成为全国收缩、拉伸、缠绕包装标准的起草者,曾任两所学院包装专业的客座教授,他的工厂也成了大学生们的教学基地,被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和企业家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包装企业家”称号。
正当他的企业如日中天时,1996年,他又承包了**郊区的500亩荒山,创办**三兹和休闲农庄有限公司,在**他第一个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先后投资500万元使这片荒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山庄,被国家旅游局定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尤其是农庄出产的樱桃更是声名远播,采摘季节,农庄里车水马龙,成为**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XX在**乃至全国企业界成了名人,被**甘井子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协委员。
离开了这个老区村,他成功了,可他没有忘记这里的老区人民,他时时记挂着这里的乡亲。
1975年,乡亲们推荐XX上了大学,他人虽然离开了**山,可是他却感到这个小山村给他的第一笔精神财富,是值得他一生珍视和享用的。就在他刚刚上大学后,他给大队写过这样一封信:“虽然我离开了**山,但我仍是**山派出学习深造的一员,将来我要把所学用于改变**山的落后面貌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他从没忘记**山。他认为,**山是给他人生之梦、放飞理想的地方,**山给了他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他常常写信打电话询问村里的情况,村里的人也常常带着家乡的小米到**看望他,遇到难题去找他,他都是义不容辞,或慷慨解囊,或出点子想办法。
1997年,XX带着妻子、儿子又一次回到了**山。然而,回到阔别了22年的老区村却让XX感到心痛: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了,可**山基本还是老样子;通村的路还是那么坑坑洼洼,山林变得稀疏、禾苗在干渴中摇曳,村民的住房低矮破旧,校舍成了危房……村子里除了星星点点的土房变瓦房外,唯一变化的就是村路上跑着几辆摩托车,XX的心酸楚沉重。
回到**后,在当时农庄建设正处于进退维谷的艰难时期,他仍然分三次给**山寄回了三万元钱,用于村路建设和村小学校维修。随后,XX开始在**、沉阳、辽阳的知青中为**山的扶贫奔走呼吁,并于2000年带着一卡车的衣服和行李又一次回到**山。为解决山区农民吃水困难,他从县里争取到4万元资金,让乡亲们吃上了自来水。
2002年,XX第三次回到**山,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酝酿成熟,看到当年插队时郁郁葱葱的**山上的林木已经被当地的老百姓砍伐殆尽,他和知青们商量,决定把村里的荒山包下来,成立知青林场,几十年成材之后再还给村里,然而,也许是当时他的想法太过于高尚,也许是当时麻木的山村已经没有多少进取的激情了,竟无人打拢他的热心,XX失望的离开了村庄。
2006年,山外世界的春风丝丝缕缕的吹进了大山。这一年**山又一次村班子换届,在瓦房供电所退休的**山人褚宝峰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个同样有着一腔热情的中年人找到已经离任的老书记孙瑞,面对满目疮夷的大山,他们也陷入了沉思。**山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两人的心中形成,他们决定从外面引一个能人来帮助他们建设自己的村庄,于是他们又一次想到了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