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基层党委事迹材料(2)

2010-06-18 16:05

三、转变观念、务实创新,全面建设新农村

    怎样理解新农村,如何建设好新农村,**街道党工委创新实现“三个转型”、以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解决好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促进居民生产增收为突破口,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创新“三个转型”,新观念催富新农村

    **街道党工委在成都市率先试点党员群众的“三个转型”(思维方式的转型、致富方式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成立新农村建设宣传服务小分队,派遣1000余名“文明助理员”,逐户深入群众家中,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启动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助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通过建立典型带动、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帮助群众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转变守旧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采取党员干部、致富能手“一带一”等方式,帮助和带动群众转变致富方式,带动了群众致富。

(二)多方联动,道路“网通”新农村
   **地区幅员面积大,但乡村道路不仅里程短,而且承载能力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老百姓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党工委以这句话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迫在眉睫。要修路“钱从那里来”,党工委一方面积极调查编制路网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并向上级领导和部门反映,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最后采取“省市争取一点、区财政划拨一点、街道、社区、小组自筹一点”的方式,筹措到建设资金8400万元,于2005年4月,全面启动了乡村路网建设。目前,28.7公里乡村路网全部通车,形成了以三环路、**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双龙路为主干道和以**寺绕场路、龙木路、龙石路等为次干道的新农村区域交通网络。[Page]

(二)创新机制,“五无”场镇居民、散居失地农民搬进花园新居

   **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管道、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过去的居民由于生活在“五无”的环境中,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改造。新班子组建以后,党工委、办事处精心编制出了场镇改造的方案,主要领导积极奔走,多方呼吁,于 2005年5月启动了旧场镇的改造工程。在全市开创了成都市高标准建设小高层电梯用于拆迁安置的先河,首创了投资业主、拆迁单位和政府派出机构联合推进的旧场镇拆迁新模式。同时,党工委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采用BT模式,率先在全市启动农村新社区建设,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投资近1亿元的同乐新型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

(三)大胆创新,全省首创“三位一体”劳务后勤公司。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推进,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人到那里去”。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街道党工委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公司--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架起了劳动力供求桥梁。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并拥有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先后培训失地居民2600人,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帮助居民就业维权80人次,使图强公司成为了失地农民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了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

先进基层党委事迹材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信用社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