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使新化村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拓宽渠道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劳务输出拓宽了富路,为了让留守人员也参与致富队伍中,新化村党支部做起了黑土地上的文章来。决定利用有限的土地,搞特色种植。2003年党支部经过考察论证,和内蒙古赤峰市签订了白芸豆种植合同,一开始群众疑惑:一怕产量低、二怕价格低、三怕货到地头死。为了打消百姓的疑虑,村党支部成员、全体党员每人带头试种5亩,贾云龙试种了10亩,经过一年白芸豆的种植,秋后,赤峰市商家按合同进行了回收,比大豆每亩增收150多元。实践验证了结果。2004年春,群众主动找村里要白芸豆种子,白芸豆的种植由50亩一下增到了2200亩,仅此一项2004年农户均增收了2000元,留守的村民高兴地说:咱新化村“外出劳务赚大钱,留守人员也不闲,黑土地上做文章,致富路子越走越宽”。目前,全村种植业以特色种植为主,每年春天,新化村党支部都与外地签订稀少、高优、名特等农业种植合同,占农业种植面积的90%以上。仅2005年全村签订白芸豆、马铃薯、黑小豆等3500多亩,特色种植收入达200余万元。
新化村除了大搞黑土地上的特色种植,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村党支部积极为村民选购优良种羊。利用草原优势发展绵羊、山羊的养殖。目前超百只的养羊大户有10余家。户年均收入达5000多元,初步实现了以畜补农,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为了搞好种植、养殖的生产,村党支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种植特色上,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对群众实行全程性跟踪服务,种子兑换由村里统一联系解决,差价和运费从村集体资金中支付。化肥、农药由村里统一组织订购,并按原价出售给群众,差价运费由村里承担,既保证了质量,又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使黑土地上的文章越做越活了。
富而思源 共建美好家园
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化村村民富了,村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村民有了钱,钱应该怎样花?日子应该怎么过?村党支部一班人又在考虑如何为村民营造一个文明、进步、和谐的生活环境。
党支部制定了《新化村文明村建设规则》、《村民文明公约》等10余项制度,积极开展整修道路、绿化环境、移风易俗等活动。新化村过去的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百姓怨声载道。村党支部想群众之所想,分别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并且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积极投身家乡建设。这样,党员带头干在先,群众热情参与,于是“修家乡路,促家乡发展”的便民利民工程落到了实处。同时,村党支部每年都组织党员、群众清理边沟上万延长米,清理垃圾上百立方米,种花上万延长米,全村各个街道也要整修一遍。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也要富有。每年村党支部都要为农民上一次法律课,让农民懂法、知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新化村每年都对学校进行无偿地投入,还利用农闲季节,聘请农业专家大专院校的教授进村讲学,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有关知识,充实了头脑,开拓了视野。如今,全村成人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1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
党支部还教育和引导村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建立起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村民小组中,党员做专职政工工作。实行严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教育纳入党员包户、村民公约、争创“十星”和文明小组、文明户的考核内容,月月检查、季季评比。党支部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在村民中大力开展了“手里有了钱,生活怎么办”的“思源思进”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家学理论、忆村史、读感想、畅未来,积极为新化村营造“乡风文明”的环境氛围。
出劳务、搞种植、养殖富了新化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存款,彩电、VCD、摩托车、手机、电话等现代家用电器竞相落户。村民们高兴地说:“没有好的党支部,哪来的今天的好日子;没有好的领导人,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