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教育的变革(2)

2010-06-17 15:49

  第二,从只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向同时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转变。政治功能是德育的首要功能,偏离政治功能,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过分突出德育的政治性,是不符合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文化大革命”中,过分强调政治,大搞“突出政治”,只强调提高学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造成的恶果是有血的教训的。改革开放以后,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在育人上。要通过大力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从“对象塑造式”观念向“主体参与式”观念转变。传统教育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即对象塑造式),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理,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下被“塑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这种“塑造式”的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呼唤着“主体参与式”的现代德育。“主体参与式”德育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学生在“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身的、直接的、民主的参与活动以及自我教育,不仅很好地认识与学习了社会生活,而且为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准备了良好的态度、意识、经验、品性、方法与能力。

  第四,从偏重显性的德育教学向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转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实践和以往的德育改革,过于强调有计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忽视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隐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运用。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德育课程而言,它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风教风等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使有意识的课堂教育与无意识的氛围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德性培养从显性的德育课程的知识学习,扩充到学校的整体生活,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情、行彼此关联的总体经验。确立显性的德育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观念,对于高校德育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第五,从他律况念向自律观念转变。他律与自律,既是个体道德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思想的不同要求和影响。“他律”是指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之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自律”是指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是依据主体理性思考后所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使教育对象成为道德自律的人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成功的标志。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德育方面实行的是“听话”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即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与行动的能力,只要是“听话的”,就是“好学生”。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竞争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能力决不是“听话”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许多高校强调培养学生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自律素质),把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三、改革开放30年来离校德育变革的突破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反复、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少令人刮目的成就及突破。

  第一,高校德育地位农目标的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冶,高校德育排除和肃清“左”的影响,抵制右的干扰,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德育工作在恢复过程中得到发展,既抛弃了“左”的“突出政治论”,又排除了右的取消论、无所作为论,确立了德育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确立了高校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地位,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方向作用,并同时确立了德育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教育的变革(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应用文体本质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