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8)
2010-06-18 12:00
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从思想层面来说,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即能够与时俱进;从心理的层面上讲,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昂扬乐观,积极向上,富于进取;从人的发展的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要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逐步凸显,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阔的胸襟对待社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温馨、更加和谐,就能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生动局面。
3、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人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使得各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之间又不能得到有效调节,致使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同时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出现不平等,导致人与社会有一定矛盾和冲突。人与社会和谐,就要在坚持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整体利益也要为个体利益的存在提供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要求。
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只有制度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以社会秩序为保障的。维护社会有序正常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法律制度,二是道德力量。民主和法治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
4、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首先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然后才能改造自然。人类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不断地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界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必然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惟一选择。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