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康恩牌小号的max也就是整个影片的线索,他引导着我们进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着1900传奇的一身,新的出发,他用他的小号成功的在船上谋得了职位,晕船让他偶遇了1900,最后的卖小号让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在冥冥之中。让他跟1900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有时候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为吸引我们眼球的一个卖点,正是因为天才的陨落才让我们感到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孩子在没有理解专业训练前就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音乐。这个在影片中仍然是一个谜,或许正是因为导演的没有直接点出我们才能更加的迷恋这个弹奏着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赛又一个成为我们了解他技艺的媒介,与钢琴大师的比试,虽然一开始就明白故事的大概发展走向,但是令我惊叹的是影片中的演员竟然能如此出神入化的将钢琴演奏的如此之极致,或许是作为一个钢琴的外行人来评价海上钢琴师这个场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段也十分紧张,会让看的人一时喘但是起来,似乎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氛围一种从两个比赛者身上散发出来逼人的气场,他们那时候是强大的,个性是1900的表现,就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轮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一艘远洋轮船上发生的人们因踏上陆地而兴奋,而他电影的主人公1900却选取永远的留在船上,等着时间流逝等着船渐渐老化,等着人们渐渐遗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静静的消失,就像他静静的躲藏在废弃的游轮中等待毁灭,在油轮中成长,在游轮中度过他的欢乐时光,海是寂静的又是波涛汹涌的,他是属于大海的,辗转于各个国家,却从未离开船一步,那最漫长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间的停顿,陆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但是就像中国的浮萍一样,离开了船离开了海他就没有了根,在期间也有动摇是不是他的胆量不够,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会理解,在影片的开始他了句话是从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影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八篇【七】
身为一个很少看电影的人,把一部几十年前的片《海上钢琴师》翻出来还在半个月内看了两遍对我来说的算是很严重的事情了,而且两次看都让我潸然泪下,想想我这辈子似乎还没这么丢脸过。
没办法,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太多的东西,那些从没付诸行动的理想,那些自由自在飘飞的思绪,那些仿佛从没存在过,又好像永远都不会死去的心情。我想如果要定位,我更像故事里的胖子MAX,对美有着无尽的向往和满腔的憧憬,然而依旧要踏上陆地,然而那些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就那样挥之不去,随着年华的逝去反而愈加鲜明,总有些旋律在难眠的深夜忽然在耳畔回响,总有些面孔挥之不去,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加清晰可见。
1900让我想起了很多人,甚至包括年轻时的我自己,他让我看见了许多人的影子,然而定睛一看,他又谁都不是。他的眼神好奇而清澈,他的微笑忧伤而腼腆,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善意,他用孩童特有的善良和温柔去解读这个世界,用指尖的语言表达。他当然有些淘气,在暴风雨来临的夜晚松开钢琴的锁扣跟大海一同舞蹈,演奏那种空灵而优雅的乐曲;他在孤独的夜晚一个人偷偷溜进船上的电话间打电话,然后被人追的满世界乱跑;他在合奏的时候常常顽皮地忽然开始弹奏即兴的曲子,弄得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又无可奈何……
然而那种无从安放的孤独呢?在孤独的夜晚一个人偷偷溜到电话间里,随便选一个号码拨打;在大雨中远远凝视着那个喜欢的女孩,在寂静的夜里偷偷溜进去,轻轻印下一个吻;在三等舱里一个人敲打着同样寂寞的琴键……直到踏上最终的那段旅程,他还是在轻轻弹奏着那已经不再存在的钢琴,一个人,安静而优雅地等待着生命的尽头。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他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但是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其实从一开始就相信他不会离开这艘船,这是他的灵感,是他的幸福,是他赖以生存的天赋。如果上了岸,就不是他了——正如艺术也许颠沛流离,也许面临死亡,却从来不肯屈尊献媚,不肯出卖灵魂。如我所料,他从来不曾踏上这个太纷乱也太复杂的陆地。他拒绝了那里的一切,安定的生活,无可比拟的名望,唾手可得的金钱;他甚至不同意录音,不肯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愿意弹给自己听,弹给自己爱的人听。他所要的一切,在一艘船上都有了——能够陪着自己的音乐,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关心自己的朋友。终其一生,只有音乐,然而只有音乐就够了——我们的人生太短暂,我们的幸福,如此简单。
我是最不喜欢过度解读艺术作品的人,可是当影片的最后他仰起头给朋友讲那个不好笑的笑话的时候,当他说出希望天堂有一架钢琴给我的时候,当他挥手告别这个尘世的时候,当他听到炸弹点燃的声音,露出最后一丝笑容的时候——我忽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忽然想到了好多好多事情,我忽然隐隐绰绰地看到了当年的信仰。
我想1900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艺术的化身。没有形体,没有国籍,也许从来不能证明他的存在,但是真的曾经有过。他是一个调皮叛逆的孩童,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天才,是一个忧郁的青年,是一个优雅的美男子,这些角色在他身上完美的融成一体;他永远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办法放弃自己的艺术,因而永远没有办法融入其中。艺术从来没有故乡,它孤独地飘零,它只是在某些人的心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影子,挥之不去。永远无关金钱和名利,欢欣,温柔,然而永远带着宿命淡淡的哀愁。他什么都懂,可是又偏偏单纯;它包罗万象,可是又偏偏简单。那些空灵的音符,那些淡淡的淡淡的目光,那一抹如斯的笑容——如果这种东西还不值得信仰,我也许真的不知道应该归于何方。
影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八篇【八】
大家都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它的目的是为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地是控制住一些条件使之存在,而使另一些条件不存在,然后判断结果与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海上钢琴师》不失为一次人生的实验,最大的条件就是没有父母,不在陆地生活,看看这样的情况下人究竟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 。
教育的实验――灵性教育
观众都对1900在小时候突然就会谈钢琴,能准确说出娱乐大厅里的一些人的性格、情绪、行为特点,此人刚刚发生的及将要发生的事情等等,感到非常惊讶。虽说电影是虚构的,但我们都会亲见或听说身边一些类似的例子,尤其大家观察婴幼儿,发现他(她)们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行动或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话,这些行为、话语首先让人感觉就是超越婴幼儿实际的成熟年龄,并且行动与话语往往还很有智慧。婴幼儿究是什么?身心特点如何?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谜,有些观点认为婴幼儿的那些超人的表象背后有一种身心上的灵性,如何看待、对待,或者教育当中如何培养这种灵性成为一个话题。我们来考察一下发生在1990身上的教育,全船人肯定是爱这个孩子的,但大家又各忙其事,因此1900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也不会有所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地、教育目标等等,他也不需要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竞争等等,虽然有船员们“会按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但整个过程来讲是善意和宽松的。除了早期1900被教一些识文断字,还有必要的思维步骤要求,如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收养1900的Danny要求他把词语联结起来形成更全面的意义,其他之外一切都是自由的。我想1900就是通过漫画书刊来获得陆地生活的印象和判断的,他也一定与人们交流过他的看法,但那样的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以幽默对待,也不需要刻意纠正他,或者纠正也是一种没有压力没有嘲笑的纠正。总之这样的教育环境保留了1900的灵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开始按成人的要求背词、学琴、做算术题等等的时候,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理性教育,并且我们往往假定儿童是一张白纸,是没有任何经验与感受的,一切都由教师按严格的技能程序来教授。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灵性不失,渐进一些理性,可能我们现实的教育是灵性全毁而理性未建。
伦理与心理实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或许是作家与导演想探寻或追求混沌初开时,人最初的那种纯静、纯真、纯粹的道德和心理境界是什么样子。并认为人的灵性与纯粹的道德是同一的,正象其他沙龙朋友所表达的那样,1900没有名利的感觉与思想,不知什么是竞争、争取等,总之一切世俗人所有的自私、贪梦、虚荣、算计等皆无。然而作家与导演又想告诉人们熊掌与鱼不可兼得,这样的环境又培养了1900与世俗无法相容,无法用自己的心灵解释这个世界,人最大恐惧来源于对事物不能解释,因此1900宁愿随船一起焚毁也不愿下船。在“嘭”的爆炸声中,1900回归了本初(有说人来自于大海)。作家与导演也完成了的悲剧构思(美的事物被毁掉)。实验结束了,但结果却让人生疑。从而作家与导演发出了对人类的追问:“人到底哪儿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