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有何种意义,何等价值,这个问题曾费尽了西方哲学家许多心思,错综纠纷,终未能予以全般之解释——这是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的天然结果,目的论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连同蚊虫和窒扶斯菌在内,都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产生的。因为这个人生太痛苦,太惨愁,殆无法创设一完善之解答以满足人类的自尊心。目的论因是又转移到第二个人生,这个现世的尘俗的生命因是被看作下一世生命的准备。这种学理与苏格拉底(Socrates)的逻辑相符合,他把悍妻视作训练丈夫性情的天然准备。这一个论证上左右为难的闪避方法,有时给吾们的心灵以暂时底安宁。但是那永久不熄的问题又复出现:“人生究有何种意义?”尼采则毅然决然不避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优选范例【二】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
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优选范例【三】
《语言教学面面观》是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H.G..威多森教授编写的论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了语言本身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关于语言的教学法问题。阅读之后,以下主要想就语言教学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于教学方法,H.G..威多森教授提到了两种,结构法(structural approach)和交际法H.G..威多森教授指出,语言学习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知识与实践(也就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performance),前者是媒介,后者是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
过去一度占主流的结构法侧重于知识,它强调学习者只要掌握了语义知识就可以自己发展语用能力。使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活动被看做是强化知识的途径,目的是通过刺激学生参与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结构法存在着弊端,因为它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然的途径来使用所学的语言,只是机械地掌握固定的语言形式。这就使另一种方法-交际法应运而生。
侧重于实践的交际法强调使用所学的语言来进行各种活动,语言课堂的内容不再根据语言形式来设计,而是根据概念,重在表达和履行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法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关键是采用一种能够鼓励学习者通过所学语言来做各种活动的方法,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活动都是有目的性和交际性的。也就是说创造有效运用语言的条件,这样学习者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习得语言知识。虽然交际法是近年来流行的方法,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争议最大的有两个方面:自然的语言学习(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和自然的语言使用(natural lang
uage use)。前者的问题在于它并不能够使学习者通过交际活动很快地掌握语言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法常常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和吃力;而且在实际交际中语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并不需要进行语言学上的分析。后者的问题在于当我们传达自己或他人的意义时,都是倾向于采用不同策略来达到省力而有效的交际,时常没有仔细推敲语言本身的意义,这样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习得语言。
因此,以手段为主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调整控制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课堂中的社会学”,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本质关系。H.G..威多森教授在本书中讨论了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有些观点认为教师的权威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威多森教授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区分了两个概念:专制(authoritarian)与权威(authoritative)。教师并没有主宰着学生的一切活动,而是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属于后者。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交际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个人行为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让学生进行任其自然的学习未必能达到良好效果。课堂上,我们应当以交际环境为依托,结合教学大纲与各单元语言知识,模拟实际的交际场景,为学生组织各种应用英语语言的活动,将单元知识融入到交际环境中,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够在实际语境中得到运用;同时,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演出、故事讲述等等,也能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贯穿起来。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优选范例【四】
一、写作背景
本书为卢梭应征第戎学院题目所写的文章。当时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自然法则是否认可这种不平等?”卢梭为了构思这篇论文,特地到圣日耳曼的森林里,冥想七八天。关于原始人在森林中自由闲散的生活和文明人的各种痛苦的对比,就是在那里冥想的结果。这篇论文是卢梭阐发政治思想的开始,并为《社会契约论》的写作准备了基础。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此外,卢梭在该书出版后有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做了附注。
卢梭在本书中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的人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没有互相攻击和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诸如理性、语言、观念)、欲望和情感(尤其是爱慕、虚荣、贪婪)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农业和冶金术的发明是导致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原因。从此人类产生了许多新的欲望和偏见,道德急剧堕落,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出现了,人类落入了可怕的战争状态。于是富人哄骗穷人订立社会契约,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起源的,它们保护富人欺压穷人,这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订立了契约就需要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力机构,权力的设立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确立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暴君政治的出现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三阶段和顶点,它确立主人和奴隶的区别。既然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本书中的美好的自然状态和邪恶的文明社会对立的论点,导致了卢梭同崇尚理性和进步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