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冗杂的道理陈述,没有晦涩的暗喻明讽,整本书的故事主线明确、语言通俗易懂,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让我不得不赞叹作者想象力之丰富。比如作者写到和林克趁着夜色捕猎坎达罕时,有一段对月亮的描写:“后来起了一阵风,天上的月亮还是老样子,可是水中的月亮却起了满脸的皱纹,好象月亮在瞬间老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懂得了真正长生不老的是天上的东西,水中的投影不管有多么美,它都是短命的。”而这样的描写在全书中随处可见。我相信,只有一个内心纯洁善良的人,才能不被诸多杂念蒙蔽双眼,看到自然中的真善美;也只有对山水花草饱含热恋,才能用文字将这“真善美”定格下来。
200多页的小说,是不算长的,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看完,是因为每天都因为实验室的事儿忙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的科研、前途未卜的应聘,身体劳累之外,更是对心力的煎熬和折磨。周期性的心情低谷和状态不济,甚至一度让我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但我慢慢找到了一些调节方式,其中就包括抽出时间强制性地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说是“强制性”,是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存在着一种惯性,很难在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时,自觉地转而做另一件。在科研工作和应聘遇阻的情况下,开启“阅读”之门往往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流进了我的生活,一遍遍洗涤着我满是尘埃的心灵。小说中人物平静质朴的生活方式,纯洁简单的爱恨情仇,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阿谀谄媚;静静流淌的河水,丰美无垠的绿茵,没有高楼四起,没有烟囱林立。随着书中的文字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他们相识,有一个道理在听过很多遍后,我又一次想起:“生活有很多种方式,快乐也有很多种形式,快乐与否不该是问别人,而该随自己的心。”我不知道,这个道理我能记住多久然后又被我抛诸脑后,但至少此刻我深谙其是人生真谛,从而获得片刻的心安和宁静。
我感激额尔古纳河,河岸的沙砾上曾留下过我的脚印。若你也不快乐,来这里看看吧。快乐其实很简单,看看这些驯鹿、白云和河流。我也会再回来,当我走累了的时候。等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六】
这是一本好书,刚开始看时,还未曾感觉到。从一个女子的一生,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史诗。
深居大森林中的鄂温克人,经历了从民国初到到新世纪的历史巨变。生活对于他们,变化缓慢。森林养育了他们,塑造了他们。
在森林里的生活不是隔离于世界之外,有各个游动的商人循着各种标记,来到各个部落,进行商品交换。处于大山之中的人们,躲不开外面世界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最早的时候,俄国侵吞我国东北领土,他们不得不从左岸迁移到右岸。日本占领东北,很苛严的条件去交换部落人们的收获,对贪婪远过于其他的贸易人。日本还组织居民下乡进行军事训练,以用作未来的战争中,部落里有人被派到苏联境内做侦查。新中国建立后,对东北地开发,和大量伐木,让部落人的生存范围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从森林里搬迁到政府设置的定居点里。
在森林里的生活,对于疾病和瘟疫,是那么地难以抵御。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唯有进行相互隔离。在一次人际传播的瘟疫发生时,整个部落的人,为了不被感染,都不能外出与其他部落的人交往。整个一个瘟疫,能让一个大部落将近全部死亡。
森林里的人们,生活算不得容易,对于外面的人看,他们是那么地简单,人与人之间虽有矛盾,导致各种悲剧地发生,但总体地,还是大家相互关怀着。
写不下去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七】
这是一部鄂温克民族忧伤的挽歌,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有一群在山林里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部族,他们的生活原始天然,他们的快乐简单自然,他们的情感真挚质朴,他们的命运却劫难不断。我是这个部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我讲述命运的故事时候,已经几乎孑然一身,只有一个安草儿陪伴在我身边,我们留在山上,其他人都到城里生活了。开篇第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然后是一个老人缓缓伤感的回忆她的部族,她们的族人和一个个不断逝去的亲人。死亡总是萦绕不去,安然舒心的日子总是不断被忧愁伤感打扰,也许是在述说这个民族的苦难和衰亡。迟子健的书写让我读的不想停歇又愁然满怀,喜欢她的文笔,喜欢这种笔调,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此外少数民族与自然亲近的淳朴快乐让人向往,他们与自然融合得那么和谐美好,远离世俗和凡尘的喧嚣,虽然没有现代文明的便利舒适,但是艰苦的生活已是生命成长的常态,并不显得艰难困苦,而是享受自然的乐趣。作者让我以为是鄂温克民族的人,或者在这个民族生活了很久,其实只了解走访了几个月,但是我觉得至少她是饱涵对这个民族的深情和同情,用心灵去创作。值得买一本放在案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八】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小说之后,很想在豆瓣上写个书评,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强,读的过程中一直被代入,所以太多的情感一直积压在心中,说不出口又难以消散,只能在读完部分的间歇,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和心绪,待稍作平复,再重新翻阅。
书中让我印象颇深的人物有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她算是个悲剧人物,她在出嫁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坤德早已有了心爱的女人,而他不敢大胆追爱,选择屈服,她也因此生下了儿子金得,但她从此怨恨他的丈夫。不得不说,文中的依芙琳是个倔强而真性情的女人,她无法接受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作丈夫,怨恨了半辈子,又将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再一次倔强地施压在她儿子身上,为她儿子订下婚约,是他不爱的歪嘴女人,她儿子金得也因此在新婚之夜选择结束生命。我想,在她看来,她儿子无疑是勇敢的,不同于她丈夫,敢于追随自己所爱,她一直告诫她儿子,你越深爱的东西,只会离你越来越远,那爱与不爱都没什么好下场,对于她的话我无从评判,从她的遭遇来说,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而从情感的角度,这句话似乎又有很大的曲解,大概,爱与被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区分的事情吧,爱人的人与被爱的人,也无从区分,谁得谁失,也并非只有唯一,只有掺杂其中的人内心那些隐藏深处的情感可以解答。但我可以确信,依芙琳心中是渴望爱的,得不到,也让她那颗想爱的心畸形了,于是,痛苦延续了。
而氏族中另一女人玛利亚,起初跟哈谢一直生不出孩子,公公迪西喝醉酒的时候常埋怨她,而她只能掉泪。迪西在一次野外与狼搏斗中失去了一只腿,从此只能待在帐营中,依靠别人打回来的猎物,他的心中有着对狼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养了一只鹰,他把希望寄托在鹰身上,祈祷他的战鹰能为他报仇,为此日日训练它,终于在一次粮食短缺、狼群出没的夜晚,他与他的战鹰在与狼搏斗中死去。在迪西死去不久,玛利亚也终于怀孕,生下了儿子,他们将他取名为迪西,或许是纪念吧。迪西成人之后,娶了金得留下的寡妇,也就是那个歪嘴女人杰芙琳娜,或许是出于同情,又或许是真的爱吧,玛利亚因此与金得之母依芙琳结怨,认为是伊芙琳导致她的儿子娶了寡妇,她也讨厌她的儿媳。杰芙琳娜再嫁之后也几年未生子,因杰芙琳娜在一次劳作中无意间跨过了她丈夫迪西的镰刀,玛利亚觉得触犯了神灵,生下的孩子会是个傻子,而在那之后她确实怀孕了,但玛利亚却强迫她打掉小孩,最后杰芙琳娜顺从了玛利亚,在草地上滚下来,失去了小孩,此后她再也没有怀上。面对母亲与妻子,迪西心里也很痛苦难受,但他始终隐忍着保护自己的妻子。之后玛利亚日渐醒悟,也悔恨着,然而至死她也没有自己的孙子。最终在迪西由于不能打猎认为自己是废人而开枪自杀之后,杰芙琳娜也因此殉情,到死,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小孩。在我看来,玛利亚何苦将痛苦延续,我曾以为会像玛利亚的公公死去之后玛利亚有了小孩那样,杰芙琳娜在玛利亚死后也会因为某种救赎而怀上小孩,其实并没有,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因为她们所做的只不过把自己的痛苦延续了,这让我想到,宽容是何等重要,痛苦只会无限度地带来痛苦。
书中还有一个悲情的女人,则是妮浩。在尼都萨满去世三年之后,妮浩接替了他的神力,成为新的萨满。每每她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个人的同时,她自己的亲生骨肉便会在另一场灾难中死去。妮浩在面对选择“自己的孩子”生死和“别人的孩子”生死的时候,是痛苦而无奈的,依芙琳劝她多想想自己的小孩,她何尝不想呢?如果可以选择,她怎么愿意让亲生骨肉离去,可是从她接替了萨满之位起,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牺牲,为了结束痛苦,她甚至选择用麝香来绝孕,可是她丈夫鲁尼的眼泪让她放弃了这一念头,她爱她的丈夫,她必须给她丈夫再生下一子。可以说妮浩和丈夫鲁尼同样是痛苦的,鲁尼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作为丈夫,他必须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妮浩作为萨满,救人是她冥冥之中的使命,而面对自己的孩子相继离去,她的内心也是被撕裂的,她作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牺牲。作为读者,我们或许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为环境因素吧。
对于前一位萨满,文中的尼都萨满,主人公的伯父,我觉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在与弟弟林克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达玛拉之后,他们的父亲让他们通过射箭一较高下,赢的人可以迎娶达玛拉,而他输了,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文中后来通过他们的妹妹伊芙琳之口说出,当时没射中的时候尼都萨满显得很从容,我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从那之后他不再打猎,他当时那一箭是有心射偏的,或许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人。当弟弟林克去世之后,他有想过跟主人公的母亲达玛拉再续前缘,可是世俗的礼节不允许他这么做,身边的人都在有意地暗示阻挠,于是他只能把内心深处这一份情感埋藏起来,化作亲手制作的一条色彩明亮的羽毛裙交予达玛拉。而达玛拉,在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之中,她给出的答案是两个人随便一个都可以,说出的话很随意,可是我想,可能她自己也没有对谁有特别多的情感归依,对她而言,两个人都可以是好的生活归宿,我相信她内心对两个人都是有情感的,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爱她的男人,她不需要作出选择,也不需要衡量自己内心的情感轻重。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幸福而有傲气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