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话总量迅猛增长。建国初期,我国电话用户只有21.8万户,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电话用户发展较慢,且通话方式单一,仅固定电话一种,因而电话通话量非常有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电话用户的不断增长、通话方式的增加以及电信业务服务资费水平的下降,通话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移动电话通话量,从2000年至2008年发展非常迅猛。2008年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达到6185.9亿次,固定传统长途通话量由1949年的0.1亿分钟增加到2008年的970.7亿分钟;移动本地通话量达到27443.3亿分钟,在2000—2008年增长116.9倍,年均增长81.5%;移动长途通话量达到1912.3亿分钟,比2000年增长9.8倍,年均增长34.6%;IP电话以其价格低廉的优势,其通话量快速增长,2008年通话时长达到1399.3亿分钟,是2000年的43.4倍,年均增长60.7%。
四、邮电通信业新兴业务不断涌现
建国之初,我国邮电业务种类比较单一,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邮电通信业根据自身网络优势,在巩固、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拓新业务,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一)快递业务蓬勃发展
快递作为一项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度、快节奏的新业务,一经推出就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中国邮政从1980年开办邮政特快专递(EMS)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联系,在国内所有城市都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在80年代后期,邮政业放开了快递业市场,民营和外资的快递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国有、外资和民营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有力地促进了邮政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完成快递业务量由1988年的153万件增加到15.1亿件,年均增长41.2%;其中完成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10640.4万件,比1988年增长204.4倍;完成快递业务收入408.4亿元,占邮政业业务收入的42.5%。快递企业适应了社会多元化寄递服务需要,已经成为邮政业中重要的从业主体,其提供的快递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1世纪初,邮政企业依托邮政网络开办了环节物流、一体化物流等“精益物流”业务,邮政物流业务和特快专递一起,成为邮政业务构成中三大板块之一。
(二)移动通信成新亮点
1987年,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移动通讯阶段。移动通信的出现和发展,彻底地改变了我国的通讯格局和人们的生活,自此以后,移动电话用户扩张迅速,到2008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由1988年末的0.3万户增加到64124.5万户,20年年均增长84.7%;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底,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8.5部,超过固定电话22.7个百分点。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崛起,移动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的份额也迅速攀升至62.0%,成为电信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并大有持续增长势头。
(三)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
互联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大力发展基础电信业务的同时,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电信部门加快数据通信、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的发展,开办了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会议电视、电话信息服务和互联网等新业务。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中国公众互联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社会化应用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末,网络覆盖到了全国31个省的所有地区和大部分乡镇,网民数从1997年的62万人增加到2.98亿人,居世界第2位。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数达到1.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由1997年的0.1%上升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