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3)
2010-06-18 14:06
第四,要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按照节水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制定出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布局,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目前,我们全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各级政府在制定项目时就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发展节水型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特别要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不符合本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项目上马。同时,要建设水资源管理硬件设施体系,发展“节水型住宅”。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加快城市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五,要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宣传和教育体系。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节水工作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节约用水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使全体公民树立起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自觉节约用水、爱护水和保护水,形成人人节约用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六,要建立由综合评价指标、行业用水评价指标和节水管理评价指标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综合考核和全方位各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成果。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
总之,通过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