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挥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妇女发展富有成效
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大局,整合社会资源,深化城乡妇女“四牵手”对接活动,推动城乡妇女统筹发展。一是大力实施“妇女素质培训系统工程”。2009年是市妇联确定的“培训年”。各级妇联组织上下联动,制定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立体培训计划,建立了社会化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借助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市近80%基层农村的优势资源,开通《红岩网》“妇女远程”培训栏目,开设了妇女群众实用急需的精品课程,着力打造“空中课堂”、“家庭课堂”。妇联的网络培训被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称为“网络版的妇女之友”。组织农村女性人才参加市内外各类培训班;争取150万元开展专项培训;联合市人保局举办了重庆市女性技能“月嫂”技能竞赛,增强了女性就业创业竞争力。二是继续深化“四牵手”活动,召开了全市城乡妇女牵手对接总结表彰暨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妇女牵手对接活动,目前,全市各类牵手对子已达19190对,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主题彰显特色,在弘扬先进文化中有所作为
各级妇女组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妇女坚定信念,提振精气神,营造昂扬向上氛围,夯实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1、宣传引导深入人心,思想道德教育呈现新气象
各级妇女组织广泛开展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宣传活动。市妇联创刊《重庆女性》,改版重庆妇女网,分类建立工作QQ群,有效延伸了工作手臂。加强了与中央级媒体和重庆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到《中国妇女报》在重庆设立记者站,新增黔江、万州、巴南三个区县为全国妇联信息直报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妇联在国家级媒体发稿305篇,比2008年增加235.1%;市级媒体发稿566篇,区县媒体发稿2296篇,重庆妇女网发稿1435篇。市妇联相关工作在《中国妇女报》发稿54篇,《重庆日报》发稿36篇;其它媒体及各大主流网站登载或转发重庆妇联及妇女工作达3000余条次,是2008年的3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工作,上报信息被市委采用61条,在市级群团中名列第二;被全国妇联采用113条;编发区县妇联信息2000余条,有力推动了妇女工作。
2、活动搭台与时俱进,家庭创建活动掀起新高潮
一是全市“千万家庭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精彩纷呈。各级妇女组织广泛动员妇女和家庭主动融入全市“唱读讲传”活动之中,提振了精气神。组建女子“唱读讲传”队伍688支,活跃在社区、广场、农家院坝开展活动。市妇联爱心艺术团常年活跃在重庆文化平台,并把红歌唱到了遵义、娄山关等地。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期间,市妇联举办了《祝福祖国》——全市千万家庭“唱读讲传”文艺晚会。全市妇女及家庭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约3万场,约2000万人次参与。一批“唱读讲传”优秀家庭被推荐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魅力家庭秀”展示活动。二是着力念好“家”字经。在农村,开展了“美德在农家”活动,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家庭讨论会、婆媳恳谈会等形式,提升道德鉴别力;发动妇女净化、美化、绿化庭院和居室,推动农村家庭改变生活方式。在城市,大力推进“学习型家庭”、“廉洁家庭”和“绿色家庭”的创建,向城镇家庭发出“每天学习半小时”倡议,组织家庭和家庭成员参加环保活动,开展文明楼栋、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召开了全市家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市委副书记张轩对家庭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推进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四点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三是扎实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亲子携手、净化网络”等活动,净化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报告会140场,11万家长受益。培育命名第七批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65所、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9个、示范社区(村)3个,渝中区、南岸区、垫江县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和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区县。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中期规划实施顺利通过全国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