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后期抚育管护工作。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就是说幼林植株幼小,尚未形成群体,对各种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所以幼林地的抚育管护工作是造林成败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进行穴面覆盖: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减少蒸腾失水,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同时还可预防鼠兔危害;二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在夏季要适时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消除杂草对水分、养份的竞争,以保墒促苗。三要加强封山护林工作:幼苗易受牲畜践踏,林牧矛盾多年来一直是新造林地最大的困难之一,因此,要加强对林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林地的巡护检查,采用端氏林场雇用当地牧民为新造林地巡护员的办法等多种形式,建立有效的护林体系,确保幼林成活生长。
2、在科学技术方面:
做到提前整地。合理适时的整地方式和时间能有效改善立地条件,创造适宜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有利环境件。最好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春季造林,以充分贮存大气降水,蓄水保墒,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同时经过长时间照射,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旱地造林整地方式宜采用鱼鳞坑整地,做到表土回填,下层生土作埂堰,有条件的话,沙石地可考虑更换穴土。
选树适地。不同树种,均具有特异的遗传性和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因此旱地造林应尽量选用抗旱的本地乡土树种,根据多年的造林经验,我场适宜的乔木树种为油松和侧柏,灌木树种为连翘。
选用良种壮苗。优质苗木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物质基础,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II级良种苗木。旱地造林提倡使用容器苗,土层瘠薄的山地宜用大容器苗,以改善母土,提高苗木抗旱抗逆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增加造林作业的科技含量。一要适时早栽,抢墒造林;二要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对苗木进行浸根、蘸浆处理,容器苗栽植要脱袋或撕破袋底部;三要随起随栽,减少苗木水分散失;四要严格执行“三埋二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针叶树裸根苗以原土痕处为准,不宜深栽,容器苗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栽后覆土时,不要把坑填满,以便积蓄雨水,也可在坑穴上覆一层虚土,既可减少蒸发,又能提高土壤湿度。
总之,机制创新是前提,提前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我们只有严格把握造林的每一个关键,才能确保造林工作取得好的成效。
三、关于营林方面技术指导
(一)、初论如何提高造林保存率
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高低是检验造林是否成功的主要内容。现结合我场在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实际情况,谈谈影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主要因素和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主要方法。
影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春季是我场造林的主要季节,而春季又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少的季节,土壤水份的多少直接制约着苗木根系的扎根和生长,造林结束后的一场透雨是造林成功的关键。
2、立地条件:我场现有的造林地多为建国初期至80年代造林后的暂难地,土层瘠薄或岩石裸露,坡向也以朝阳较多,不利于苗木扎根和生长,如水份条件跟不上,苗木极难成活。
3、种苗因素:一是苗木的选择上未适地适树,只从苗木自身的抗逆性考虑,未结合实地情况;二是苗木的质量上把关不严,未全部使用一、二级苗木。
4、资金因素:一是造林投资低,作业人员造林积极性不高,不能按技术标准进行造林作业,有应付差事的思想;二是受资金制约,新造林地的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
5、管护因素: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由于当地牧民较多,林牧矛盾长期难以解决,致使新造林地易受牛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