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实践证明,开展支部民主生活会,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可以促使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始终保持先进性。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区县(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分别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并对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区县(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每年都应当至少开展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并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既简便易行,又严肃认真,确保取得实效。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区县(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知识文化层次高、接收信息量大、思想非常活跃,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文件、念报纸和你说我听的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特别是要开展主题活动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我市2004年在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窗口部门和单位党组织中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05年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活动,在党员中喊响“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口号,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党员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因此,党组织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结合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和特点,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增强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教育的效果。
——建立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使党章对党员的各种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因此,必须建立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党员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始终保持先进性。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党员的言行,是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的有效手段。要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条规的要求,根据单位性质、任务和党员的特点,结合新时期党员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收缴管理制度、思想汇报制度、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党员的行为,让党员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就要带头去做,不该做的就坚决不做,并努力阻止别人去做,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党员进出制度。目前,区县(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入口”不严和“出口”不畅的问题,新发展的个别党员质量不高,也没有及时对已不符合《党章》要求的党员进行处理,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党组织的形象。一方面,要严把发展党员的“入口”,建立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制度和发展党员公示、预审、票决、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把培养教育关、考察审查关和审批公示关,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另一方面,要畅通不合格党员的“出口”,制定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充分运用党员民主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结果,对那些表现差、表率作用不好、丧失党员先进性的不合格党员,按照有毓娑?笆苯?写?恚?繁5吃倍游榈拇拷嘈浴?/P>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应当对党员是否先进和先进的程度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定性、定期和组织评价多的传统模式,建立完善定性与定量、定期与不定期、组织与个人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考察和量化考核评价制度。我市2004年在市直机关和部分企业党组织中试行了党员“先锋指数”评价,2005年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大讨论,对“先锋指数”评价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采取党员月评、支部季评、年终总评、群众测评“四步法”进行评议,形成党员“先锋指数”,并把评价结果作为评选表彰先进、年度考核、晋级晋职、提拔任用及对党员进行日常管理的重要依据,有效地激发了党员的先进性。虽然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评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还需得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特别是要在完善考核标准、改进考核方法、运用考核结果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使之成为加强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