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建立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制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多的“单位人”逐步转向“社会人”,城市街道社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生活在社区,是社区的重要成员,他们具有人、才、物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制度,是加强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更好地发挥在职党员的先进性,促进社区建设的需要。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积极组织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监督,通过“认领一个服务岗位、结成一个帮扶对子、参与一次公益活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登记制度、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互动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使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党内民主参与的长效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党永葆先进性、充满活力的力量源泉。因此,必须建立党内民主参与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改革完善选举制度。党员参与党内选举是实行党内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区县(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人数一般比较少,而且比较集中,最有条件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第一,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由党组织制定并公布候选人条件,采取组织推荐、党员自荐和党员、群众联合提名的方式,确定候选人。甚至还可以不提候选人,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委员会。第二,改革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除了委员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外,书记、副书记均实行差额选举。第三,改革和完善选举办法。除委员会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外,书记、副书记也可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
二是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党务越公开,越透明,党员对党组织的决定、决议在行动上就越自觉,也就越能够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监督。实行党务公开,是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要建立健全党内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向党员述职述廉制度,以及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立党务公示栏,在办公场所设立电子触摸屏,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等方式,将党组织的文件政策、决定决议、干部任免情况等党员群众关心的问题,除依纪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均向社会特别是党员公开,使党员更多地了解党内事务,积极调动党员关心和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听取和吸纳党员、群众的意见,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首先,重大决策要在事前广泛征求意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党内生活的重大问题、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必须通过公示、听证、调研等方式,积极发动群众建言献策,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其次,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凡重大问题都要通过班子集体决策,保证“一把手”与班子其他成员平等议事,杜绝和防止个人说了算、“家长制”等做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和领导班子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对决策的范围、规则和程序等作出明确的限定,并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定,有的事项还应该实行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保证决策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