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泽民文选》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范(4)
2010-06-17 23:31
4个多月,95幢通用厂房全面封顶。
“接力跑精神,站着干作风,集团军方式”。有关方面通力协作,前面一道程序没走完,后面一道就跟进,提前介入。这一个个奇迹就是这样创造!
建设部门实行并联审批制度,大大提高效率;
规划部门将办公室搬到工地,专家现场审查,方案联体审批,有问题就在现场解决;
国土部门重心前移,服务下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有关材料备齐,上报审批;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提前介入,及时查处隐患;几大银行慷慨出手,一举贷款数亿元支持建设,彻底解决资金之忧;
四、 抓住海西建设的机遇,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概念的提出和推动就是突破前人,科学领会马列主义新发展观的一个创举。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短短的一句话,写进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并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福建人民期盼了多年的心愿,正式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海峡西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提供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一月来闽来厦视察时,充分肯定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寄语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希望福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厦门经济特区在新时期肩负的历史重任。
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说,大陆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台湾在亚洲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台闽若能在已有的经济合作基础上,加强经济交流与整合,建立新的分工合作模式,让资源分享,市场互通,无疑是双方经济互利共荣的最有利途径,一定会有助于提升海峡两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厦门经济特区拥有两个台商投资区,是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最早的区域之一。厦门翔安区又是中国大陆离金门最近的地区,两岸交流、交往历史悠久,厦门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厦门责无旁贷,必须在改革开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继续先行先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抓住机遇,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海西”建设的提出是多年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建设海峡西岸,意在为将来与台湾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圈”创造条件,并让它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布局中,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早在1995年,福建就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2004年初正式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的战略构想。“海西”这个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峡西岸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对应台湾海峡, 是两岸交流的关键地带。具有与台关系密切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之所以把海峡西岸提到如此重要的经济战略位置,是因为福建与台湾缘分不浅。它离小金门最近1公里,离大金门最近8公里,离马祖最近6公里,离台湾本岛最近128公里,这个地缘优势哪个地方有?”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这样解释当初的构想。
在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区因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其中长三角与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gdp分别占中国经济的20%左右。而与台湾有地缘亲缘优势的“海西”地区,却在中国沿海经济中成为一个“断裂带”。加快“海西”建设,将使这一“断裂带”弥合,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增长极的对接,最终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海峡西岸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江泽民文选》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范(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