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4)

2010-06-18 03:54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谋求两性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也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解释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两性的共同发展,作为人口半数的女性不能发展,或者不能得到与男性、与社会同步的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女性一个性别的悲剧,从长远的历史维度考察,必将是人类文化的悲剧,人类社会的悲剧,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势必受到极大的制约,只能是在社会财富巨大浪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巨大破坏状态下的一种畸形的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⑷(P27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前者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宽松的空间,没有社会地位、社会等级和财产多寡的限制,更没有性别的限制,每个联合体的成员都拥有发展的同等权利、机会和条件,以每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群体的发展,全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像后者以牺牲大部分人的权利、利益来换取少部分人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义,就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完整地理解,应该是不存在性别界限的男女两性的共同自由发展。在女性发展明显落后于男性发展的现实社会,推动女性的快速发展,为女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条件是必要的。内部环境是人的心理环境,人的心态认知,如何根除封建性别刻板印象须男女共同去努力,共同提高到完善人格的尺度去认识。因为“人格是度量人性的尺子”要坚持人性中美好、善良、纯正、平等的品质,必须有开放的、坚实的人格;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表现出大度与宽厚,消除一切人为的限制和禁锢,在社会的一切公共领域模糊性别的界限,突出人的才能价值,创造女性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也是男性得到更快发展的积蓄准备,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是谋求两性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男女两性共同平等发展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去努力追求,去达到的,才是推进和谐社会实现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⑴陆建民.发展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的突破口[J].妇女研究论丛,2004,(3).
⑵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2004年公布的研究结果.
⑶克瑞斯丁·丝维斯特著,余潇枫等译.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⑷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谈“学习”与“实践”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