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3)

2010-06-18 07:07

  提高三性:

  1、要保持掌握群体性事件苗头的敏锐性。敏锐地反映社情民意,既是对干部的工作要求,也是对干部的素质要求。不能用老思想、老观念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要准确地把握社情民意,要做到两方面:一方面,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在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各方面思想比较活跃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作出正确判断,不为非主流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建立矛盾不断排查、不断调处的机制,通过不断排查、不断调处,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需解决什么。保持掌握反映群众问题的敏感性。

  2、增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性。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常有“被动”感觉,或是麻木不仁,或是无从下手,任由事态扩大激化。为此,我们要建立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并按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的要求,要做到及时、主动、超前。很多群体性事件往往都是从突发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始,要及时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纠纷,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在问题引发的初期,做到及早发现苗头,准确掌握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及早化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针对性。要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努力用说服教育、疏导化解、依法调处的方法,千方百计,冷静稳妥地缓解和化解矛盾。具体工作要突出:(1)教育为先。很多群体性事件发生主要是因为一些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和工作思想等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受少数人煽动参加的。为此,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宣传对象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宣传方法要讲究灵活性和策略性。(2)攻心为上。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光采用正面宣传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一些涉嫌违法闹事者、幕后策划者和一些思想顽固者没有一定的威慑力,很难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为此,需要有一定灵活的攻心政策,强化法制教育,通过边打击、边震慑、边引导、边分化,敦促涉嫌违法对象投案自首,达到攻心目的。(3)综合治理。在宣传教育和打击分化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源头上彻底平息和处置群体事件,把“坏事”变为“好事”,就必须要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做到进一步夯实基础,达到标本兼治。

  抓好四个重点:

  一要突出抓好重点信访问题的治理。从全县情况看,目前“三访”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违、企业改制、劳资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对这类重点问题,我们工作原则在于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界线,统一口径,绝不能含糊其辞在表态,更不能乱开口子。基本途径在于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把情况搞清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好超前预测和排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解决。对一些群众关注、影响面大的信访案件,实行全程跟踪办理,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对一些牵涉面较广的信访问题,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沟通协调,合力解决。

  二要突出抓好信访重点区域的管理。信访重点地区,实际上就是指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三访”比较突出的单位。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上访人的现象要认真分析,既从客观方面找原因,更从主观方面找问题,特别是要查找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此,要进一步协助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分析情况,寻找对策,形成共识,综合治理,有关领导要亲临一线,立足于争取大多数群众,立足于缓解矛盾,立足于防止发生连锁反应,立足于迅速控制事态,具体领导组织处置工作,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妥善做好问题定性、舆论引导和措施实施等方面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同时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细,界定上访人的行为和表现是否合法。对极少数别有用心、煽动闹事、严重扰乱正常信访秩序的上访者,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果断处置。

信访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一)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