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我们的党在政治上犯了左的路线错误,在经济上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出现了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失误,使党群关系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並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提到全党面前,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党群之间的关系又面临了新的严峻考验。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增大了,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时刻影响和腐蚀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由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相应法制建设都需要有一个过度(如双轨制的出现)给各种腐败现象有了可乘之机,各种大案,要案接踵而来。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私有企业158万家,个体工商户160多万户,从业人员达1.2亿),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便得一些贪图暴利者为追求最大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更容易引发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私欲膨胀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福建的远华案就是典型的一例。一些领导不顾国格、人格去膀大款,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去讨好外商,捞取个人的好处。八九年春夏之交发生在首都北京的政治风波,原因之一就是有人利用反官僚、反腐败来做文章。这些年新出现的成克杰、胡长清和慕绥新、马向东等人,比起当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大案要案的出现,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如不很好地抓一下,就完全可能为下一次的动乱打下伏笔。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途径
党的作风可具体表现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以及干部生活作风等多个方面。要真正做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就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党的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
1、必须要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
列宁说过,正确的理论是要靠灌输的。因此在全党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十分必要。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认识到群众是真正英雄的道理,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自觉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做到三个强化、三个增强,这就是要强化党的意识,增强政治观点;要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唐太宗时代有一名相叫魏征,他曾说过一句流传百世的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一到实际中就容易忘记。我们一些干部、衙门作风十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福州某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例),搞权钱交易。有的领导干部作风浮夸、爱搞花架子,一上任就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却麻木不仁或无人问津。有些干部热衷于名利、权力和地位,热衷于搞小圈子,有血缘圈、工作圈、同学圈、战友圈、老乡圈、朋友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挫伤了人民群众工作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地失去民心。因此,做为执政党的每一个党员,要有危机意识,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例如在当前尤其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特别是1300多万下岗工人和1900多万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以及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困难当成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在思想上牢牢筑起防腐防变的防线,经受得起名、利、权、色的考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去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