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一直被归为暴利行业之一的汽车业,利润同比下降了48.8%。而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的数据则显示,上半年中国累计生产轿车185.17万辆,同比增长约3.28%,销量为184.30万辆,同比增长10.55%。产销量增加了,利润反而降下来了。不仅仅是汽车业,很多产业都出现了外资企业利润年年下降的“怪事”。据知情人士介绍,不是外企的效益越来越差,而是他们用“乾坤大挪移”的方法将利润转移了。
外资企业利润转移就发生在采购环节,其前提就是外方坚持“原始供应原则”,在中外合资的主机企业和整车企业,外方凭技术控制权,掌握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大权。近年来,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普遍坚持“原始供应原则”,排斥中资企业。
从母公司高价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外资公司“偷梁换柱”的另一大'法宝。一家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母公司采购原材料,其采购价比中国同样的原材料高出数十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外方从母公司高价采购原材料和零件,再以低价向母公司出售产品,从而把利润转移到母公司,加大中外合资企业的成本,减少中外合资企业的利润。
另外,外方还通过“认证”等手段从中方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以达到其转移利润的目的。中外合资主机企业的技术部门都是外方控制的,因此,即使在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主机企业,中方在产品配套问题上也几乎没有话语权。外方规定为中外合资主机企业供应配套件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通过外方母公司认证。这样就实现了“利润转移”。“认证”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转移利润才是实质。
亏损避税:
外资悖论 令人惊诧
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律师团专门研究怎么把法律上的一个小缝隙钻成大窟窿,我们法律上的空子大得像门,人家堂堂正正就走过去了,手里还举着个牌子“合理避税”。
随着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以及国内同行的低价优势,方先生所在公司的增长率有所下滑,2001年纳税额从6000万下降到了4000万。此时,外方以“依靠国外先进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中国创造更多税收”为由,向中方提出建立独资企业的要求。而业已晋升为公司高层的方先生则受外方老板任命,负责此事的协调工作。
方先生不无感叹地告诉记者,当时所谓的“协调工作”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当地政府听说外方独资办厂可以多创造利润、多纳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外方的全部要求,并且主动地为外方独资办厂提供了优惠条件。而中方迫于政府部门的压力,也不得不以很低的价格把股份出售给了外方,很快外方就如愿以偿地建起了独资公司,而方先生也以公司元老的身份进入了新公司。
但惟一没有如愿的是当地政府。外方“独资”第一年纳税3000万元,比“独资”前的合资企业少纳税1000多万元;第二年纳税2000万元,比“独资”第一年又少纳税1000万元;外方“独资”第三年纳税数额比第二年仍少了近一半。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还是市场越来越糟?方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市场形势越来越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事实上,“独资”后在规范的管理下,企业状况越来越好。据他所知,这家外资企业的产品销量在市场上的份额也一直稳步攀升,而中国区优秀的业绩也引来了母公司的注意,就在2004年底,公司董事会决定第三次追加投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家企业账面上却持续亏损?面对记者的疑问,方先生摇了摇头。由于分工不同,他对税务申报方面的情况并不太清楚。但方先生肯定地告诉记者,由于在很多地方,引进外资的数额、以及相应的GDP增长是领导干部的主要指标,所以类似于方先生所在外企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往往可以打着“货币选票”的王牌,与地方政府讨价还价,得到一般国内同业难以想象的税收优惠。而除了税收减免、财政返还、低廉地价等可以摆上台面的优惠措施之外,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本区域经济指标的增长,为了更快的升迁,甚至会对税务部门的查税工作进行干预,这就是很多外企敢于“越亏损越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