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2)
2010-06-18 15:37
(二)主要做法
1、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宗旨,完善领导组织保障体系,营造和谐的内外部开发环境。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指导到位。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兴农富民”的关键措施,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建立完善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组织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纵向政令畅通、横向通力合作的领导指挥系统。三是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大力支持开发工作,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一盘棋,齐抓共管搞开发”的可喜局面。四是各级农发部门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扑下身子, 真抓实干。他们自带铺盖,自备餐具,和项目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五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调动农民群众开发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开发意识。
2、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打造我市粮食核心产区。“*”期间,始终坚持把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田面积,巩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改造中低产田的根本目标。 五年间,仅滑县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2.75万亩,占全市同期土地治理项目治理面积的38%。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带动下,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年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在中低产田改造中,我们以发展节水工程为重点,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灌溉与排灌同兴。*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灌溉面积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占同期全市新增面积的30%和19%。
3、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促进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期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着力点,以建设产业链条为纽带,选准主导产业,抓好基地建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化机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合”的新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4、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单位,积极引进、推广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加速农业新成果、新技术转化。
5、以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为核心,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主要坚持了“两早、四严、一新、一带动”:“两早”,即坚持各项工作早安排、工程建设早动手,确保当年开发、当年见效。“四严”,一是严格推行规范的资金县级报账制,实行“三专”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二是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对项目资金进行公示,接受监督,打造“阳光工程”;三是严格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四是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一新”,即在各项工作上积极探索创新。 “一带动”,即抓典型带动,塑精品工程,创一流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一是群众对开发项目要求迫切与开发辐射面过小、年度资金安排量过小之间的矛盾突出,全市还有许多没有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空白乡镇;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占地需求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大政策之间矛盾突出,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占地补偿标准,使基层农开工作难度增加;三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际预算价格与当前通用的水利标准定额之间的矛盾突出,工程预算定额与市场实际价格差价过大;四是农业综合开发群众筹资投劳额度较大与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群众收入过低之间矛盾突出;五是农业综合开发日益规范的项目资金管理与农发管理部门“人车马”等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市“*”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二是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很大,明确提出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打造我省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为我市特别是重点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是通过18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四是通过带动和辐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深入民心,形成了全民盼开发、望开发的良好氛围;五是全市尚有300多万亩待开发的中低产田,为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六是全市农开系统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合力。
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