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总量目标。保持人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妇女人才10.36万人,占31.4%),占全市总人口的7.79%。其中,党政人才2.4万人,经营管理人才3.1万,专业技术人才17.7万,高技能人才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8万人。市属人才总量达到23.1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70%。
(二)人才布局目标。适应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实现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2010年,全市区域内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别达到1.98万人、16.5万人、14.52万人(其中市属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别达到 1.39万人、11.56万人、10.16万人),三大产业人才比例调整为6:50:44。
(三)人才结构目标。到2010年,全市区域内高级职称(含高级技师)人才达到1.9万人,中级职称(含技师)人才11.4万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才比例达到40.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达到0.87万人,大学本科学历人才达到7.5万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200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例由2003年的19.55%提高到25.37%。
(四)人才效益目标。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益。到2010年,每百万GDP使用人才数为3.3人,比2003年下降0.7人。
四、发展重点
根据**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要求,分别实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555人才工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出发,突出发展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实施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培养工程,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非中共党员人才。加快妇女人才的培养步伐,按照**市妇女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各级党政群领导班子中,逐步提高妇女干部的配备比例。到2010年,县市区、市直单位党政群机关领导班子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
(二)积极增加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总量。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兴市的发展目标,积极培养和引进我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新兴产业、规模企业等所需的水电、化工、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医药、机械等专业中高级人才,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人才队伍。通过加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三)努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素质。旅游产业是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要大力培育和聚集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对现有旅游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重点选拔、培养和引进旅游项目的经营策划人才、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复合型人才。
(四)逐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在制造业、水电、化工、服务业及其它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和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到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达到2.1万人。
(五)着力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效应。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规模,提高他们掌握、推广和应用农业实用新型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开发工程”,以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为重要条件,选拔、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植能手、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形成省、市、县、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实用人才队伍。到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达到3.8万人以上,其中市级以上乡土拔尖人才达到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