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法客体的往魅——1个学术史的考察(12)

2012-11-01 21:07


[二六]参见张文:《犯法形成初探》,《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二七]参见张明楷:《犯法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一三五-一三六页。
[二八]参见刘生荣:《犯法形成原理》,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第一一九页。
[二九]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第五五0页。相似观点,又参见杨新培:《论我国传统犯法客体理论的缺点》,《华东政法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三0]参见童伟华:《犯法客体钻研背法性的中国语境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二00五年版,第一一三页。
[三一]参见冯亚东:《犯法概念与犯法客体之功能辨析—以司法客观进程为视角的分析》,《中外法学》二00八年第四期。
[三二]参见肖中华:《犯法形成及其瓜葛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000版,第一八一页。
[三四]参见[日]木村龟2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等译校,上海翻译出版公司一九九一年版,第一三七页。
[三五]、[三七]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样、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00七年版,第五八-五九页,第五五-五九页。
[三六]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00七年版,第一一七页。
[四0]参见何秉松:《关于犯法客体的再熟识》,《政法论坛》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四一]参见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二000年修订·上卷),中国法制出版社二000年修订版,第二八六-二八七页。
[四二]参见童伟华:《犯法客体钻研背法性的中国语境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二00五年版,第五二页。
[四四]参见冯亚东:《我国犯法形成体系的完美性分析》,《现代法学》二00九年第四期。
[四五]、[四六]参见童伟华:《犯法客体钻研——背法性的中国语境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二00五年版,第三页,第一五五页。
[四七]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二00七年版,第一0八页。
[四八]参见周光权:《犯法形成理论与价值评价的瓜葛》,《环球法律评论》二00三年秋天号。
[四九]参见周光权:《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00七年版,第一0三-一0四页。

犯法客体的往魅——1个学术史的考察(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法治国家建设的公民意识基础钻研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