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河选举案的法律分析——兼谈户口登记条例与居民自治的瓜葛(4)

2012-11-01 21:28

2、举证责任的分担

在山河选举案中,起诉人及其代办代理人提出,独树区选举委员会在公榜的进程中以为山河不具有选民资格,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这实际上对于举证责任提出了异议。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划定,1个公民是否是拥有选民资格,必定同时具有3个条件,即年满108岁、享有政治权力的本社区居民。那么,是只有1个公民自己提供上述3个条件的证据,他(她)才拥有选民资格,还是他(她)固然地被视为拥有选民资格呢?换言之,在肯定选民资格的进程中,是公民承担证实自己具有选民资格的举证责任,还是选举委员会或者者居民委员会承担某1居民不备选民资格的举证责任呢?这个题目实际上触及到举证责任的分担题目。本文无心探讨证实责任分配1般理论以及实践的长短患上失,只想就《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8条划定的“享有政治权力”这1条件举证责任的回属题目入行1个初步的探讨。从本案的庭审记实以及法院的裁决来望,独树区选举委员会以为公民必须提供证据证实自己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力,法院对于此主意予以认同。那么,证实自己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力,是否居民自己的责任呢?这需要首先分析“剥夺政治权力”的性质。

剥夺政治权力是《中华人民共以及国刑法》(下列简称《刑法》)肯定的1种附加刑。《刑法》第五四条、第五八条划定被剥夺政治权力的犯法分子,在履行期间,应该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公安部分有关监视治理的划定,听从监视;不患上行使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会议、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力、担负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力以及担负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力。从逻辑发铺的角度而言,剥夺政治权力这1附加刑的出现表明了某1公民已经经触犯刑律并且已经经被法院裁决处以相应的刑罚。所以,剥夺政治权力与罪犯是如影随行的,即有罪宣判是剥夺政治权力这1结果出现的前提。假设某1公民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那么他(她)必然是罪犯。于是,证实公民是否是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实际上即证实公民是否有罪。这1证实责任的分配不同,触及到是执行有罪推定还是无罪推定。独树区选举委员会以及罗湖区法院所坚持居民必须提供证据证实自己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才有选民资格,实际上将这1证实的重担压在居民个体身上。请求居民证实自己有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也就是请求居民证实自己有没有犯法,是否是是罪犯。假设1个居民没法提供其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的证实,那么他(她)就被推定为不享有政治权力,这其实是将这1居民推定为罪犯。对于居民课以无罪证实的责任,就是入行有罪推定,即将所有的居民都视为罪犯,假设没有提供证实自己无罪的证据,即为有罪。显着,这样的有罪推定逻辑与宪法确立的人权保障原则以及刑法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违道而驰的。于是可知,“剥夺政治权力”的刑事处分性质抉择了犯法是其行径前提,罪犯是其主体以及处分对于象。《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当然将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的居民排除了在合格选民的规模之外,但提供是否是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力的证实的责任只能由选举委员会或者者居民委员会来承担,这是“国家尊敬以及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以及精神及无罪推定的必定请求。

3、户籍治理制度与居民自治的联络瓜葛

从《通知》肯定的选民条件来望,户籍是1个核心因素。这包含着1个推理逻辑,即户籍治理制度是居民自治的法律前提以及基础。通凡人们也以为,居民以及村民相区别的真正尺度实际是1纸户籍,《户口登记条例》是居民自治实行的法律前提。这样1种通说,也形成为了对于上文分析结论的1个可能的挑战,因为在几1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认知指导了人们的实践。然而,这只是对于2者瓜葛的过错的熟识。

在《户口登记条例》出台之前的一九五四年,我国便制订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该法第三条划定,居民委员会应该依照居民的居住情况并且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1般地以1百户至6百户居民为规模。这说明基于居民实际居住而构成的“户”是居民委员会树立的基本单位。《户口登记条例》也确立了“户”对于于户籍登记的先在性地位。该法第五条划定,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1处的立为1户,以主管人为户主。独身只身居住的自立1户,以本人为户主。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以及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1户或者者分别立户。户主负责依照本条例的划定申报户口登记。第六条划定,公民应该在往往居住的处所登记为常住人口,1个公民只能在1个处所登记为常住人口。这些都表明户籍的成立是以“户”之存在为前提的,而“户”的构成正是树立在公民实际的居住状态的基础之上。于是,1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在一九五八年全国入行户籍登记时,公民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居住事实形成为了城市居民户籍以及农村村民户籍成立的事实性前提。所以,户籍是对于居民以及村民居住事实的记载,是公民在不同地域的居住事实抉择了户籍的性质。城市户籍以及农村户籍表明了1个公民可能的居住区域,将1个公民区别为居民以及村民,但却不是1个公民究竟是村民还是居民的抉择因素。总之,《户口登记条例》首先拥有户口登记的功能,而它的这1功能与《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样,都是树立在居民实际居住的事实之上的。

对于山河选举案的法律分析——兼谈户口登记条例与居民自治的瓜葛(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论行政公产致害赔偿责任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