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2)
1970-01-01 08:00
涅如藏布切割作用强。该区年均降水量虽小(288.4mm),但是60%~7096的降水集中在6-9月,为水力侵蚀创造了条件。降水主要以固体为主,地表径流主要为雪水漫流。在最大冰雪融化期,往往形成暂时性洪流,虽然强度不大,但是面积大,从而造成水蚀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细颗粒物质覆盖的斜坡上,山高坡陡,表层植被土层易遭受破坏,加上水力侵蚀作用极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并在草地和耕地上形成冲沟。流域海拔高,气温低,年均温为3.1℃。尤其是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区,海拔更高、有大量的冰川I和冰湖分布,年平均气温低于O’C,极易形成冻融侵蚀,还易造地表覆盖的大量寒冻风化碎屑物和冰碛物等不断分解成不同粒度的沙向周围扩散,形成冻土沙化现象。
总之,高原寒、早、多大风、降水集中和植被盖度小等自然条件极易导致流域水土流失的产生。
3.2人为因素
该区2001年底共有居民3589人,人口密度6.8人/J(Ⅲz。其中农业人口占了89.61%。虽然人为因素没有直接造成水土流失,但在人口集中分布的流域中下游地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植被减少,农耕区对土壤的翻耕等,为风力侵蚀的创造了条件:造成草地退化面积达1001.05hm,占草地总面积的61.3%。随着人口较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以及气温升高、平均降水量减少,气候条件明显呈暖干化趋势,有效环境容量日趋减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涅如藏布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针对流域内部的地形地貌复杂、土地适宜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下,以局部区域治理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流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4.1按流域内地形条件制定水土保持措旌
4.1.1坡面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由十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宜林地少,种草是提高植被盖度的唯一途径,草种要选择本地适生的紫花针茅、黑褐苔草、华扁穗草、固沙草等。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对坡而区域应实行封育禁牧,为坡面草地提供充足的生态系统恢复时间。
在流域降水集中、雨季坡面径流量大的地段实施坡面工程措施。在排水沟的坡面和坡脚修建小型排蓄工程,减小雨季洪水量,以减小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
4.1.2沟道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筑士埂,拦蓄上游来水,阻止径流进入沟道;在面积较大、侵蚀严重及危害较大的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在沟道比降较大、切剧烈的沟段,修建谷坊,巩固并抬高沟床,防止沟底继续下切,同时要进行河道清淤、清障并修建永久性的河堤,以利于汛期排洪。
在沟道两边种植固沙草,在海拔较低的地段还可沿两岸以自柳、红柳和沙棘为主种植灌木林带。灌丛林斑块的建立对流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没有灌丛的流域其径流损失比有灌丛的流域多25%,条状和线状灌丛比点状灌丛截获径流的能力高8%。
4.2按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制定水土保持措施
按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结合经济条件将流域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正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指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段,海拔较高,人口少,水上流失面积小,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自然因素足其主要成因。该区主要是保护自然植被、禁止破坏草场,同时对局部水上流失严重区有步骤地进行综合治理。
重点治理区是指土壤侵蚀对耕地和草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流域宽谷区,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这里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密度较大,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水土保持工作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
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集中的地区以及广大的轻度侵蚀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依法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建设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对轻度侵蚀区域实行水土保持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
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