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对“校园内交通体系”和“文娱活动场所的适用性”因子的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而对其它因子评价的结果并无差异。
2.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总体环境品质”、“宿舍的适用性”及“步行到教室花的时间的满意度”这3个因子评价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其它因子评价的结果却没有显著差异,这应该与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居住环境有关。
3.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校园内交通体系”、“校园的气氛”、“校园环境的吸引力”、“校园的安静程度”、“校园的大气质量”、“教学建筑的适用性”、“宿舍的适用性”、“景观的丰富度”、“绿化的总体印象”、“环境标志物广场等的印象”、“步行到喜欢的食堂吃饭花的时间的满意度”、“步行到教室花的时间的满意度”、“步行到图书馆的时间的满意度”、“校园的总体印象”、“校园的总体布局和分区”、“食堂的适用性”及“图书馆的总体印象”这些因子评价的结果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居住环境、图书馆和食堂至宿舍的相对距离有关。
(三)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用少数的不可观测变量(潜在的公共因子)来解释观测变量间内在联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简化指标。它的数学模型如下:
假设有一个由P(x1,x2,…,xp)个变量描述的系统,可以用m个(m<p)对所有变量都起作用的公共因子(f1,f2, …,fm)和特殊因子(u1,u2, …,um)的线性组合表示,即:
其中,x1,x2,…,xp是实测变量,aij(i=1,2, …,m;j=1,2,…,n)为因子载荷。
经最大方差因子旋转后求出的因子载荷矩阵(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分析表明:因子1的载荷排序为E2、E3、E1、E4、E5、E6,可称为交通可达性因子,说明原设计指标独立性较好;因子2在D2、D3、A3、D1、F1载荷大,称为总体环境意象因子;因子3在B1、B2、B3、B4、B5载荷大,称为建筑适用性因子;因子4在C2、C4、C1、C3、B6、B7载荷大,称为校园生活环境因子;因子5在A5、A4、A1载荷大,称为校园物理环境因子。可以由以上五个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共同决定Z校园的主观评价。
1.确定评价对象集:X=Z校园环境质量
2.构造评价因子集:U={U1、U2、U3、U4、U5}={总体环境品质、建筑品质、拥挤程度、绿化和景观、交通体系};构造评价集: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并分别赋予分值1、2、3、4、5。
3.求权向量
4.构造评价矩阵。把各因素得分的平均值代入隶属度函数构造评价矩阵。
5.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得到归一化后的单因素综合评价向量,并构成上一级的模糊评定矩阵:
归一化后的综合评价向量为
一级指(A、B、C、D、E)的模糊评价分值为:
由上可知,Z校园的“拥挤程度”因子评价结果为H2级“好”,“总体环境品质”、“建筑品质”、“绿化和景观”、“校园内交通体系”的评价结果为H3级“一般”。
综合评价分值为:
所以Z校园环境质量总体被评为H3级“一般”,说明有待提高。
四、结论
(一)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校园的食堂环境、宿舍环境、文娱活动场所的适用性、体育锻炼场所的适用性、出校门的交通可达性等几方面评价的结果比较差,而在拥挤程度的评价上为好。
(二)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对影响校园环境质量的大多数主观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多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则存在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说明专业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能影响学生对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
(三)交通可达性因子、总体意象因子、建筑因子、校园生活环境因子及校园物理环境因子等几个综合因子是影响学生对校园环境质量评价的主成分因子,可大体上给出对校园环境质量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