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递通信史的学科建构之探讨(9)

2012-08-28 22:02

  当研究“中国邮递通信”时,首要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邮递”。关于“邮递”的概念,以及“邮递”所包含的内容,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清末,人们已经有所认识。1904年的《大清邮政光绪三十年亊务通报总论》中提到:“中国自古原有邮递两项:一系驿站,由官府派差传送文件,业经根深源远,沿为官府成规;一系民立信局,亦系百姓久经信用。” 到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邮政亊务总论》中的《置邮溯源》开篇头一句指出:“夫邮递之发轫,考之世界史乘,古代即有。” 本文另指出:“惟民间所用之邮递方法与官立之驿站迥不相同,民间邮递之法,有明永乐以前似未尝有也。” 上述文中都指出了“邮递”自古存在,且包括驿站、民立信局两项。又指出“民间邮递”在明永乐年以前未尝有过。在当代一些论文中,也有提到“邮递通信”的,如郑揮先生在其文章中谈到:“在长达七、八十年间,民营信局实际上承担了商民以至官僚的邮递通信和汇銀带物等业务,成了我国邮递通信的主流(1840~1904年)。” 还有文章也提到:“承认中国邮递通信有3000多年的历史”。“驿铺和民信局,同为邮递通信组织,所不同的,前者为国家办理,后者为民间办理”。“经过大清邮政到中华邮政(民国邮政)的前半期,邮政终于成为全国统一的邮递通信组织。” 上述对“邮递通信”都作了具体阐述,指出邮政就是全国统一的邮递通信组织。

  从以上可以看出,“邮递”及“邮递通信”一直存在于邮政史研究的课题之中。其中提到“古之邮递”、“民间邮递”,以及当代“邮递通信”——邮政。这些都为“中国邮递通信史” 学科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其学科体系并不是凭空臆造,只是缺乏研究。在“邮递通信”中,可以清楚看到,邮驿与邮政的关系,从橫向来看,是并列关系,即为两种不同的邮递通信;从纵向来看,是传承关系,即上下两代的关系,邮驿走向消亡,邮政从此新生。不能把邮驿当成“古代邮政”,只有“古代邮递”,不存在“古代邮政”。中国邮政史的编撰不应包括邮驿,只能从1896年大清邮政开始(包括海关兼办及试办邮政)。这也正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编撰,只能从1949年开国大典开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办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办)。不能把中国邮政史编撰成中国邮递通信史,就现已出版的中国邮政史内容却涵盖了邮递通信史,这是应该引起思考的。通过对中国邮递通信史学科的研究,从而可以理顺邮驿与邮政的关系,理顺历史上所有存在的邮递通信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之一。当然,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人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经受。当代的“邮递通信”又出现了新的动向,如在国内又迅速崛起一些“快递公司”;在国外有些国家又实行了邮政私营化。有的提为“ 私营邮政”,但实际上是一些所谓的公司所经营,类似于中国的“快递公司”。如何称谓,也是值得研究的。如果纳入“邮递通信”,用其理解认识,国外的“私营邮政”应该称之谓“私营邮递”或“民营邮递”。这些公司所从亊的经营,已经失去了“邮政”的涵义,类似历史上的“民信局”,只能是“邮递通信”一种新的形式。另外,不少报业社也相继开展报纸自办发行,实行自办投递,这也是现代邮递业的一种新动向。这也许又是研究“邮递通信”学科体系的意义所在之一。愿中国邮递通信史学科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下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邮政亊务总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5月

《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6月

《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10月

《中国邮政简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

《史学史导论》,周文玖著,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


邮递通信史的学科建构之探讨(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