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在涠洲终端的应用研究(3)
2012-11-01 22:04
ABR的工艺特性与其水力特性紧密相关。对于ABR的水力学特性,A.Grobicki、D.C.Stuckey和天津大学的郭静[3]研究表明:ABR反应器在没有回流和搅拌的条件下,混合效果良好,死区百分率低。反应死区可以分为生物死区和水力死区,生物死区来源于污泥所占的体积以及污泥对水力条件的改变;水力死区则可通过改善反应器构造设计而减小。在单个反应室内,水力特性接近于完全混合式,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则近似于推流式。由于ABR的水力特性较复杂,二者均未能就其流态提出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其水力死区的计算借用了化学反应工程中反应器的流态模型,其合理性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ABR的工艺特性研究,最早是由A.Bachman和P.L.McCarty等人所做。ABR反应器运行时污泥床层(常为颗粒污泥)处于流化状态,废水中基质的降解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排除均须经由颗粒污泥表面通过扩散作用完成。试验中ABR的负荷可高达36gCOD/L。此外W.P.Barber和D.C.Stuckey[4]研究了ABR的启动特性,结果表明,固定进水基质浓度而逐步缩短HRT的启动方式优于固定HRT而逐渐增大进水基质浓度的启动方式。另外,ABR对水力负荷冲击响应迅速但恢复却快于浓度负荷冲击。在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内的短流现象是造成污泥流失的主要原因。A.Grobicki和D.C.Stuckey[5]研究了以葡萄糖为基质的ABR在稳定状态和冲击负荷情况下的运行特性,系统分析了酸化过程以及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等中间产物在不同运行状态下沿流程的分布积累状况。与其它反应器在冲击负荷条件下不同的是,ABR中甲酸并非是很重要的电子受体。此外,无论是在水力或是在浓度负荷冲击下,ABR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能,因此有可能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 (3)方案比选。
根据涠州终端处理厂污水平流式厌氧处理实验报告,UASB+SBR联合处理含油废水实验结果,ABR+SBR联合处理实验结果
对比UASB+SBR组合工艺、ABR+SBR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实验结果,从工艺的运行管理,处理效果、耐冲击负荷等方面对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比选方案的主要区别在厌氧处理反应器的选择上,两种不同厌氧反应器比较如下:
①构筑物结构:UASB池体结构较复杂,其三相分离器对设计要求较高,且单反应器存在明显的床体水流沟流的现象;ABR反应器采用多格室结构代替单室反应器结构,无专用的气固液分离系统,结构简单。
②反应启动时间:UASB污泥驯化期40天以上,不宜间歇运行,污泥床破坏后重新启动困难;ABR污泥驯化期在20天左右,各隔室的微生物随流程逐级递变,可间歇运行。
②设计、运行管理:UASB的三相分离器对设计和运行的要求较高,处理低浓度污水时,有机物浓度低,产气量少,污泥间无良好的间隙性,有机物和污泥的传质作用较差,处理效率受到一定限制,且为使UASB布水均匀,反应需设搅拌器使泥水充分接触,这在实际工程中较难控制。ABR不需要专门的布水系统,也不需要设置专用三相分离器,其运行管理简单。
④成本及运行费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处理相同负荷的有机废水,UASB与ABR相比,一次性成本和常年运行费用均较高。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成果及现场试验,虽然实验结果说明UASB+SBR组合工艺、ABR+SBR组合工艺都能有效地处理本设计含油废水,但厌氧段宜采用处理原理和效果相似,且运行管理方便的ABR反应器。最后确定了处理的最佳方案为:原水→调节池→厌氧生化→好氧生化→沉淀(过滤)→出水。其中,反应体系中,厌氧生化处理采用了平流式厌氧处理法。
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在涠洲终端的应用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