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朝贡制度中冒贡现象出现的原因(2)

2021-05-10 01:06

巡抚湖广右都御使李实奏四川董卜韩胡宣慰司、番僧、国师禅司、喇嘛进贡,毕日许带食茶回还,因此货买私茶至万数万斤,其铜锡磁铁等器用沿途多用人船载至成都,陆路起夫扛台,如邛县十里、名山县二里、营经县四里、雅州十里,期间半系僰夷,土民不惯肩挑,多是背负送运,不全又令妇女扛抬,甚至四五百里之程及其至日诬以偷取茶物,逼令陪补况岭险峻,人烟稀疏,日则野行,夜则荒宿。以彼蛮夷淫秽之俗乱我华夏浡美之风,又经过驿站重索,酒食稍有不从,辄用兵刀伤人,虽有半迭千百户难于钤束,边民见其进贡,故将子孙学其言语,投作番僧,通事混同进贡……

本段史料生动的再现了土司、番僧、喇嘛等利用到内地朝贡的时机大量购买私茶,进行贸易,获得丰厚的利润,对边民有巨大的诱惑力,诱发了冒贡这种现象的出现。且本段史料中同样可以看出朝贡使团压榨边民的现象,正如史料所载“然夷性犷悍,嗜利好杀,争相竞尚”,边民这种嗜利,争相竞尚的性格也是导致出现冒贡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边民生活所迫

藏区属边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地处高原高寒和高山河谷区,史料中多次提到茂州土地贫瘠,如“松州地硗瘠,不宜屯种,戍卒三千,粮运不给,”“帝谓松州山多田少,耕种不能赡军,守之非策”,可以看出其土地贫瘠,不能满足守军的生活,皇帝曾有过放弃的念头。而且明后期的战乱不断,为了筹集军饷,又增收三饷,且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多采木于四川,明后期更甚,如“万历中,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佂诸民间,较嘉靖年费更倍。 ”以致于出现“逃移军匠人等,习学翻语,私自祝法,辄来朝贡,希求赏赐。”另一方面,雅州作为西番僧俗朝贡的出境之地,不仅要为朝贡使团提供食宿,有时还要承担军卫护送朝贡使团的工作,这些因素不仅加重农牧民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他们的徭役负担。以至于在正德年间有大臣对皇帝迎请乌思藏活佛之事上奏:

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

由此看出四川战乱纷争不断,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屯田政策,以军屯、民屯、商屯的形式加大对西南、西北地区的土地开垦,同时生产技术较高的汉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技术的提高,为领主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也致使了土地兼并,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更加拮据,为了生存冒名朝贡以获得丰富的赏赐。如,陕西副使郑安言“进贡番僧其自乌思藏来者大率三分之一,余皆洮、岷近境寺僧、番民诡名希赏。”“敕陕西都布按三司查审番僧进贡的实,但系逃军、逃民诈冒。”

总之,由于明朝管理松懈及土司自身的庞大体系,以及中央“厚往薄来”的政策使得明中后期冒贡现象屡禁不绝,引起了朝廷的广泛关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整顿。

注释:

① [清 ]张廷玉 .明史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4:7982.

②明宣宗实录 (卷 52)[M].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5:1243.

③明英宗实录 (卷5)[M].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5:109.

④明英宗实录 (卷 144)[M].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5:2844.

⑤吴永章 .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 [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8:166.

浅析明代朝贡制度中冒贡现象出现的原因(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常态下河北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