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考化学审题策略(3)
2012-07-02 13:55
(7)、化学方程式:例如
4Fe+3O2点燃2Fe2O3 ; H2O2 MnO2 H2↑+O2↑ ;
Al+2HCl=AlCl2+H2↑ ; Al+H2SO4=AlSO4+H2↑
既要看清题,更要答好题。
三、复述题意,进入情境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有的题目文字量非常大,学生要想正确理解题意,需要耐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词,阅读之后要复述题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装少量水,并分为5等份,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还可推论出氮气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的结论。
【答案:(1)尽可能消耗掉集气瓶中的氧气;(2)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A处; 1/5 、难】
分析:此题暴露出两个易错点。第一,多数同学对于红磷的作用不清楚,对加入红磷的实验意图不理解。完成此题,首先是要理解红磷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思考“过量”红磷的用途——彻底、充分地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掉。第二,多数同学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只抓住了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产生浓厚的白烟,而没有读清题的意图,所要填的是在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时的现象,此时产生白烟已经散去。
实验题通常以综合的形式在考卷中出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更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化学实验复习时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利用分类、对比、系统、归纳的方法,形成化学实验的知识体系、规律和技能。审题时知道根据现象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25.(6分)图9是实验室常用装置的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图9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收集某气体只能用装置E,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 (填代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在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去杂质的装置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是 (填序号)。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错误分析:长颈漏斗的“颈”写成“劲”,还有写“分液漏斗”的,平时就有粗心的习惯;审题不仔细,只能采用E装置来收集气体,漏审了一个“只”字,导致原因只填了一个(能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KMn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写错。本题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气体制取的考查,考查了仪器的识别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对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择、组装、连接的能力。学生看到题目要能很快提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相关信息。
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① 审清题意,明确实验要求;
②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③ 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④ 写出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⑤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复习实验题要求:
1、弄清实验目的。为达到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药品、仪器、操作顺序等要素的选择上如何围绕着实验目的来展开的。明确每一个组件的用途和相互间搭配的合理性。
2、实验装置图中的信息:仪器连接、气体流向,液面“高”和“低”、瓶口“向上”还是“向下”、导管“长” 和“短”、气压影响、试剂状态、产物状态。
联系题中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从密度、溶解性和有毒性等考虑收集方法。
3、找准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条件控制、操作步骤、试剂加入顺序和方式。
4、评价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生产是否经济、操作是否简便、条件是否苛刻、产物是否污染环境等;注意问题中所引含的信息,问题之间的相互提示与启发。
建议:实验及探究题做好以下知识的分析综合:
1、探究氧气的制法和性质问题
A.探究催化剂的特征
B.探究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分数
C.制氧气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A.探究CO2气体与NaOH溶液是否发生反应
谈谈中考化学审题策略(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