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2)

2012-08-15 14:09

你真棒!” “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表扬语,只会导致学生因刺激过多而产生麻木,从而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我们的教育也由此变得虚假、苍白而无力。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这是对超限逆反最好的注脚。毫无疑问,教育也是如此。要有效消除学生的超限逆反心理,最重要的是:教师无论是使用某种教育手段,还是运用某一类教育语言,或是采取某种教育行为,乃至教育时间的分配等等,都要有个,决不可不分场合、无休止地穷追猛打。切记: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什么事禁果逆反呢?人们似乎有这样的奇怪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就越想知道。这就是禁果逆反。类似的例子,在学校也普遍存在。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吧,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吧,而且变着法子上网吧;学校禁止早恋,部分学生就是上了,甚至和教师打起了游击战,利用学校的一些偏僻角落,偷偷摸摸地谈恋爱等等。禁果逆反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充分说明可以让人接受的充足理由就下禁令,反而会使人的好奇心更强,并引发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和行为。因此,要防止禁果逆反心理的产生,必须从合理应用禁令着手,深思熟虑,不能草率行事。第一,要慎用禁令。不是所有有害的现象或行为都能用一个字了结。如果能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要用禁止的方法。第二,禁止一定要先充分说明理由,并且要得到被禁者的理解和认可,在被禁者心悦诚服的心理状态下,禁令方能奏效。

信度逆反:教师的所作所为随时随地都受到学生的严格监督,倘若教师本人的行为举止与他所作的教育相悖,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就是信度逆反。 学生的信度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对教师缺乏信任而产生的。如果教师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工作不诚实,喜欢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这样最容易引起学生的信度逆反。因此,有效预防学生信度逆反心理产生的关键,就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工作中既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弄虚作假;应时刻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真诚和守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情境逆反的表现:教育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不同的教育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批评学生的时机和场合不恰当,学生就会紧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或是不顾一切地与教师对着干,置教师于难堪、被动的境地。这就是情境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情境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情境失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比如班主任对早恋学生的教育,如果班主任忽视了教育的情境,无意中暴露了学生的隐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就会引发学生的情境逆反心理。因此,要防止学生产生情境逆反心理,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尤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批评教育要因人而异,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第二,认真选择或创设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生又能够接受的教育情境。一般而言,表扬和奖励可在公开的教育情境中进行,这样会使激励效果倍增;而批评的情境要注意隐蔽性。要学会冷处理,学会等待,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省的时间和空间。第三,要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即便在隐蔽的教育情境中对个性内向的学生进行教育,有时,这些学生也可能会一反常态,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这时,教育者就要学会克制,应当立即停止教育活动或马上改变及转移教育情境。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又能使学生获得冷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学生冷静下来后再进行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有一 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谈如何加强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