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2)

2012-08-16 15:45

应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讲授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使用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有所不同。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有灌溉之利等结论。这里学生绝大部分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很高处往下流,水流很
急;平地水流很缓慢)进行思维活动,而不一定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思维,如山地地势陡峻高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丰富,才获得以上认识的。这种形象思维具有不受已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容易产生直觉,即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忽然领悟的思维,也就是帕格森所谓理智的体验。很多事例证明,直觉在发明创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又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解放前中国交通运输地图,然后再阅读现代交通运输地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交通事业四十多年来的辉煌成绩。同时应指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距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从而实事求是地阐明了国情。另外,教学过程中通过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示意图,结合图表数据中的人均占有量加以讲述,可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