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真”探究的构建与实施(3)

2012-08-24 15:51

CO3都有,Na2CO3的检验较为简单,关键是NaOH的检验,对如何排除Na2CO3NaOH检验的干扰,教师预想到学生会采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的方法,教师以此作为问题进一步探究的突破口,从而进行了精心预设。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会产生怎样积极的作用。

2情景创设中激发探究兴趣

任何课程的学习如果想要学好,都要对其产生兴趣。化学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它的驱使下,学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出浓厚的科学趣味和学习情境,巧妙的揭示科学本身内涵,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必然的。现在的课堂基本是由“创设情境”引入,然后进入“学习活动”。一首歌、一幅画、一个故事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带人学习的氛围,积极有效开展学习活动。例如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死狗洞的故事。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故事的名字,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等讲完以后,老师可以展开提问:“狗为什么会死去,而人则平安无事呢?”如果你处在这种场合,想知道能不能进洞,该怎样判断呢?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故事课中慢慢地渗透,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教学效果明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其实每一堂课都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的带入课堂,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调节预设中推动探究深入

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有一些偶发事件或出人意料的想法,而这些常常是突然而至,无法预料的。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产生瞬间灵感,将“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价值成分,及时整合到教学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预设生成(事先没有预设,却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形成)。比如,对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处理得当,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生成,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精神。在讲中和反应时,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的实验中,有时把酚酞滴入NaOH溶液中时,学生会看到先是变红了,但随之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为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后查资料、或实验等形式来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改变原先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从提出猜想开始,逐步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上时间有限,可课后在实验室完成)。这样的安排可能并未完成预设的任务,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

4、实验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是引导探究式教学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功能。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除了努力完成全部必做的实验,还可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真”探究的构建与实施(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物理仪器使用说明书的教学心得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