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为使学生真正领悟变法失败的原因,我煞费苦心。因为,如直接提问“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学生往往不知回答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过深过大了。那么怎样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这个问题呢?课文中录有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通常授课,大多是一带而过,从中所见只是维新志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及其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其实,诗中“无力”二字,却正可用来揭示变法失败的原因。由此,我作了如下处理:(1)从“无力回天”诗句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他们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他们的变法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2)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未得到人民支持的原因:他们既未提出土地问题,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没有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全力支持;更未提出反帝反侵略,不能很好地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所以,支持变法的力量就十分薄弱,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维新变法中间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的两面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特别是妥协性,使他们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由此,变法失败的命运也就难免了。(3)再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反对派的强大,如拥有兵权,善用权术等。由此,学生在逐步探索中较全面地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一例子就是从“无力”二字入手,通过三层问题的引伸,从不同侧面一步步剖析,导引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等理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看似学生不经意的讨论,实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也能提高能力。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发展批评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问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当学生处在积极的思考状态,这是学生发挥主体性来求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应急于打断这种思考的过程,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适时插播有关视频或投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教师的引导也不宜一步到位,不能揠苗助长。当然,这也不是让教师坐等学生回答,而应耐心诱导,渐近主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的技巧,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答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应换一角度再进行提问;要选择有益部分加以肯定,再使学生沿其正确角度继续思索;学生一时语塞,则略提相关问题,或以设问、反问等方式启发他们的思路。
譬如,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1)提问“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学生回答:官吏本身吸食鸦片,因而纵容包庇烟贩;(2)再问:“不抽鸦片的官吏是否支持禁烟?”回答:不一定,鸦片走私犯还贿赂官府;(3)又问“鸦片走私犯除了收买官府还有无其它行动?”回答:英国商人还武装贩运;(4)进一步问“英国商人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回答:鸦片生意一本万利,英国商人惟利是图;英国政府支持鸦片走私,英商有恃无恐;中国禁烟软弱无力,官吏腐败助长了英商气焰。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国当局各个角度层层剖析,揭露出英国的侵华野心与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并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将整个虎门硝烟的时代背景烘托出来,从而突出了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点出了中英鸦片战争是英国侵华野心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结论的得出,一方面是学生主体积极思维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教师环环引导所致。因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
三、运用设疑讨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巧设疑问和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维活动通常由疑问而产生,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例如:《戊戌变法》一课中,教师充满深情地叙述了戊戌六君子为变法英勇献身的事迹,学生在教师的激情渲染下,获得了鲜明的爱憎观念和正确的思想观点。但如果单靠情感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烘托出的情感环境逐渐消失,教育的效果也会随之淡化;因此,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在情感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于是设疑提问:这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