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堂中,常可以看到学生手托一颗脑袋,盯着作文纸暗自发呆叹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闭门造车。鲜活的面孔此时一个个老气横秋,鲜活的课堂此时一潭死水!究其原因是封闭的课堂把学生与生活、社会隔离,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亲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面对着作文题目往往无话可说。痛定思痛之余,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有“源头”才有“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泉。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观察自然景物、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将自己通过观察所得的真实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久天长,学生生活素材积累的多了,写作时也就言之有物了,而非东拼西凑,“假、大、空”了。
二、善于“厚积”才能 “薄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好写作材料的积累工作。只有丰富的积累,写起文章才能言之有物,得心应手。
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习惯,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摘录优美词语、佳句、警句、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激人上进的事例等,也可摘录文中自己感到有价值的史实、资料。
与此同时,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把报纸上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地张贴在自己的剪贴本上,并写上一句话的简评。本人采用定期检查评比的方法,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耐心指导不合要求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开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学生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写作材料,文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亲身“下水”示范作文
本人认为,要使学生重视写作,以至写好作文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身“下水”示范作文。首先,可以激发学生模仿兴趣,使学生产生一蹴而就的表现欲望,因为,样子就在学生眼前,标杆离他们很近,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克服畏难心理,对写作产生兴趣。其次,可以把学生崇拜心理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你说这篇作文应该如何写、如何好写。你就写出个样子给学生看看,发挥你的主导作用。这样,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仰慕之感,再辅以其他方法,如在课堂上择优朗读、评析他们的优秀习作等,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定会被激发起来。孔子云:“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学生是相当注意老师的“言”尤其是“行”的,这种方法对中下层学生特别受用。
四、“玉不琢,不成器”
鲁迅先生曾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在当今的新课标下,我们也应改变作文的修改模式,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修正,把修改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修改、讲评”。然而学生课堂作文,一般只能完成初稿,很难写出成功的文章。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作文—自改—互改—讨论—自评—自改”的做法。学生做完作文后,我就组织学生自改或互改,要求他们把错别字及用词不当的改准确,把别扭的句子改顺,删去重复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意思明白,然后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讨论,共同分析他们在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及开头、结尾等方面的优缺点,老师在一旁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然后再组织学生自评、自改。这样做,革除老师一手包批改的弊端,变学生被动地看教师评语和成绩为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