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面对 “仕与隐” 的矛盾纠结, 以及用达观自然的心态解决矛盾的方式给后人做出的示范, 使其成为真隐士的代表。在几次归于隐的反复后, 陶渊明终于下定决心。 《归去来兮辞》 中, 重返自然的陶渊明欢快舒畅, 听亲人说知心话, 以琴书为伴, 乐以忘忧。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 然而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 也在快乐与美景中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面对人生苦短的命题, 作者自问自答,污浊黑暗的官场不是他的去处, 回归田园才是心灵指引的栖息之地。
三、 儒与道
一般认为, 儒家讲 “有为” , 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 道家讲 “无为” , 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但这貌似矛盾的儒道思想却时常成为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兼具的哲学信仰。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一般说来, 进则以儒家思想为旗帜, 退则以释、 道两家思想为依托。即使坚定的儒者杜甫在晚年, 在他罢掉官职退居山野之后也对儒、 道两家思想进行了亲和。杜甫为自己的归隐作了说明: “满目悲生事, 因人作远游” , “唐尧真自圣, 野老复何知” 。在杜甫的眼里, 此时的朝廷政治昏暗, 作为一个正直的士人, 已经 “无能为也已矣” 。这还是儒家的立场, 另一个方面, 杜甫还用道家思想解释了自己的归隐行为。老子主张 “道法自然” , 强调顺应自然, 人的行为不得违背人与物的天性。杜甫在秦州期间, 所作诗中有四次提到自己的天性是 “疏懒” “懒拙” : “东柯遂疏懒” ( 《秦州杂诗二十首》 之十五) 、 “旧谙疏懒叔” ( 《佐还山后寄三首》 之一) 、 “疏懒为名误, 驰驱丧我真” (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 、 “我衰更懒拙, 生事不自谋” ( 《发秦州》 ) 。 “疏懒”“懒拙” , 意思是说天性粗疏, 懒于应酬, 拙于心计。恍然有 “觉今是而昨非” 之感, 不再让 “心为形役” 。
需要强调的是, 杜甫对道家的亲和并不排斥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儒道思想不但分别在 “达” 和 “穷”的境况下调节着人们的心态, 而且他们也常形成互补。在 “达” 时, 人们以道家淡泊功名的思想使自己不为功名所累, 心态平和; 在 “穷” 时则以 “我辈岂是蓬篙人” 的豪情激励自己, 不放弃实现自我的理想, 这样人们的心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阳光。
作者单位: 安徽蚌埠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