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诗句的扩展,描写的画面具体可感,诗歌表现的清幽寂远、凄冷忧愁的意境逐渐明晰,由此诗人愁苦、失意的心情学生也就不难体会了。
(三)链接扩展
古诗中有些语句含蓄隽永、充满哲理,如果从字面上剖析,只会味同嚼蜡,诗味便会寡淡。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是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总结,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思维向现实生活扩展链接,让妙语箴言熠熠生辉。
如《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陆游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告诫自己的儿子,也奉献给了读者。诗句告诉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更要亲自实践。课上,我问学生:“生活中,你有没有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呢?”学生立即想起了最近科学书上讲过的诸多有趣的生活现象:瓶子“吃”鸡蛋、纸片托水杯、柠檬会发电等,到底这些现象是真是假?这再一次唤醒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运用技巧扩展,提升理解表达
所有文字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很多诗人创作诗歌时善于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使得作品充满丰富的表现力。而古诗词教学的“表达技巧”,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许多同学对它所指具体内容不甚了解,答题方法也不是完全正确。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诗作的写作特征,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通过比较,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歌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精妙的比喻,那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生动传神,表现出秋夜洞庭湖独特的山水景观。这样的比喻究竟妙在何处?教学时,我让学生借用插图也尝试着写一句描写洞庭山水的比喻句,而且直接用借喻。学生展开了各自的想象,有说“水池当中一卵石”“白纱巾上一别针”,还有说“梳妆匣里一翠簪”,各抒己见一番后比较发现,诗人的比喻既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洞庭山水的形态,又有一“白”一“青”的相互映衬,语言精致巧妙,景致清新柔美。可见,技巧方法作为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抓手,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在古诗教学中强调学习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升理解表达的能力,从而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支撑力。
四、主题阅读扩展,领略不同风采
传统诗歌在创作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大的情感主题,如“寄情自然”“纯真孩童”“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我们可据此在教学中适时给予归类,学完一首诗引出同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扩展整合,再加以比较,领略诗歌同工异曲之妙,从而促进诗句积累。
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在春光烂漫的三月目送友人,情感真挚而深厚,诗作画面色彩明丽,毫无离别的伤感。“千古送别情”是历代诗作的主旋律之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背诵过的几首送别诗,比较这些诗后发现,虽然都是惜别之作,但情感表达有所不同。学生立刻吟诵起《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通过比较他们发现,这些送别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但由于送别地点、场景和人物不同,诗人的情愫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如《送元二使安西》由于王维送元二出使的是安西边塞,自古边塞环境恶劣、友人前途未卜,所以诗歌最后两句借劝酒流露出离别的感伤;而《芙蓉楼送辛渐》叙写离情别绪之时运用比喻抒发自己冰清玉洁的节操;《别董大》景象壮阔,赠言慷慨、鼓舞人心。可见,主题扩展阅读的过程也即比较阅读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掌握该诗词的基础上,就该诗文的内容深化、情操升华所进行的一个汲取过程。
古诗的扩展教学,无需逐字逐句进行过深的分析,更不能远离文本作过度的发挥,而要在忠于文本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策略,在学生赏读遭遇困惑时通过细读、慢读让诗歌的内涵、韵味渐渐延展开来,使他们感受到古诗的美妙风景,从而提升其诗歌艺术的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