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研究已成为学科交叉研究和科际融合的重要表征,系统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等领域重视系统论研究。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的思想、关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关于辩证思维方法都蕴含着系统论思想,把系统分析思维方法上升到哲学高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作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互促共进,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与实践工作体系的科学化创新。
在理论研究层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问题,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研究论域:一是“体系”说,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科学化,重建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构成新的学科体系等;二是“系统”说,从系统论视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共同体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三是“生态”说,从生态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层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进行分析;四是“整合”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整合机制、力量整合等进行研究。可见,随着整体性视野考察和系统思维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趋势。在实际工作层面,党和国家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工作体系科学化建设,正如刘建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三个领域的科学”[1]。笔者也赞同这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至少应包括学术理论研究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和实际工作系统的科学化,因而有必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提供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关注,从而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历史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继承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组成。在理论基础层面,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学科框架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原理”、“史”、“比较”、“前沿”等学科主干体系,借鉴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体系,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建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丰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发展呈现出体系化特征:第一个阶段是前科学化时期,从建党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沿用“生命线”、“中心环节”等政治话语式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第二阶段是科学化创建时期,表现为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专本硕博四个层次的专业体系建立,学科体系进入科学化时期。三是学科化建设时期,1997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从创立到比较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法、教研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学术生产、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操作理论等方面得到精细化发展,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系列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向原则、规律方法等顶层设计和规范要求,强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组织、学科制度、学科队伍、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体系整合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体系的“大思政”运行格局初步形成,已初步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工作体制机制。这种实践工作运行体制与社会建制确立,强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和效果。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来看,2015年《创新计划》中要求统一编写使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用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教材、教师参考、辅读用书等立体化教材体系不断丰富。在思想政治教学体制上,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管理、课程管理、队伍管理和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体制经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系统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