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中,让人民在社会生活细节体验中认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这是习近平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感化式传播的目的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要进行感化式教育。“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24]通过感化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生活,实现由“灌输”向“润化”转化,避免疾风暴雨式的传播,从而不会引起人民的逆反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与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与强迫;如果有意讨‘好’或强迫,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些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唯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才会静悄悄的来,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25]
2.水滴石穿与适可而止相结合的辩证式传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足以促成事物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做事情要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同时,也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过犹反而不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原则,既要发挥水滴石穿的精神,又要坚持适可而止的态度,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6],做到两者兼具的辩证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对“人”的培养,而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要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社会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不能一直停留在“炒冷饭”的层面上,当教育内容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时,要及时更新。对于一般性的教育内容,要做到见好就收,当一定时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与接受之后,关于该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就要做到适可而止。坚持水滴石穿的精神与适可而止的原则并不相矛盾,适可而止是在水滴石穿前提下的适可而止,它是指一段时期内对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宣传不要过于重复,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恰恰是为了确保水滴石穿更具生命力。水滴石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状态,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而言,我们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保持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才能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之中始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本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是针对具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不能过度,过度往往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既要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又要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要将两者结合,进行辩证式传播。
3.传授合一的交互式传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速度迅速。尤其是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运用,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人们交流的方式、媒介、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他们能够从网络快速了解大量、前沿的信息。“微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线性关系,形成了传播者和受众‘传授合一’的双向互动关系,每个受众都是‘自媒体’,都有权利和机会去制造话语和传播话语,从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传授合一’的综合体。”[27]传统单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已明显无法适应微媒体传播时代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也受到微媒体的挑战。为此,习近平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要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式网站,让广大网民都参与进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结合的交互式传播。
通过网络微媒体实现交互式传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本着平等的态度与受众者进行交流。[28]教育者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强迫受教育者,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在微媒体时代下,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是主体,双方是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教育者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希望或要求受教育者相信并接受,但对受教育者而言,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传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情感意识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反馈,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他们所存在的疑虑要及时进行疏导和化解,从受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出发,把握他们的多元化需求,运用流行的微媒体形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避免假、大、空式的语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话语的时代感与立体感,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接受度与理解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结合微媒体自身特点,善于收集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微资源。包括能够反映社会正能量的人物与事件,知名专家学者与网络名人的理性观点以及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资讯、音视频与文献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