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慕课”时代的到来,给大学“思修”慕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从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本质来看,“思修”慕课教学的采用、优化和创新,最终仍是要落脚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升。因此,不论是“慕课”教学在技术的硬性层面,还是知识的软性层面,在此课程的继续运用和开发都要基于此根本点,探索更多的新理念、新渠道,充分发挥“思修”慕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同时,“需要平衡并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书面考核与行为检验之间的内在关系”[13],进而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8-22.
[3]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34-135.
[4]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58-62.
[5][7]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70-73.
[6]张丹.略论慕课对教师角色的深层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45-49.
[8][11]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122.
[9]黄艾,祝志勇.基于木刻的“五学-六位”职教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2):21.
[10][13]宇文利.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