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05方案”的教学针对性研究成果综述(2)

2021-05-08 04:54

1.基于教学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代表性观点

总体来看,现有的成果全都优先注重教学理念的改革,并将其与教学针对性紧密联系,“没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就难以真正转到新方案上来,教学的针对性就难以得到切实提高”[1]。针对性教学要求教学理念必须注意教育对象的实际及变化,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对关系。

在宏观层面,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必须考虑到“05方案”的精神实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理论创新和发展等多种因素,因而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作为确立新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2]。

在微观层面,要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其中李卫朝等明确指出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3];还要处理好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这是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目标考虑教学理念的集中反映。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必须有助于理论习得、思想形成和行为养成这三维一体的目标,据此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能对此有所涉及,比如中国计量大学思政教师曹兴平提出“要树立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4]。

2.基于教学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代表性观点

如果说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那么教学模式则是建立并反映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的标志成果。

首先,吸收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载体的新进展而出现的与新技术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如,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网络毕博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专题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5]初步解决了掌握全面知识和精讲重点内容的内在矛盾,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

其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和现实需求,以内容为中心答疑解惑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地位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其中,上海大学的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反响较大,构建起包括建立问题体系、开展问题解析教学、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四大对接环节的以问题导向的项链式。[6]

最后,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求,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育德教育的多元目标,钱惠英等提出构建“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认为“课堂实践方便大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实践使大学生浸润成长,校外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7]。

3.基于教学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代表性观点

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能不能最终转化为教学实际并取得良好效果最终还依赖于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刘永记提出了“从课前准备完美的案例设计、课堂典型生动的案例展示、课中广泛深入的案例分析讨论”[8]。

当然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离不开正确的提问方式,王洪新等提出“以民主平等的氛围为纽带,以缜密的“问题链”为载体的问题情境法”[9]。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以课程和教材为依据,分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别进行专题设计进而推进专题教学法,比如郭凤志、阎志才、齐晓安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05方案”的教学针对性研究成果综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当代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