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人聚焦动作———《理想的风筝》教什么,怎么教(2)

2021-05-08 04:57

教材这样安排,能比较全面体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放风筝”一事最为典型。很多教师这时会强调详略得当的手法,我以为这并不是本文的独特表达,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这个特点。侧重这段描写更能反映人物精神,突出文章主题,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课内是工作,必须做;课外是生活,可以不做,因为,他是残疾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刘老师却坚持独立完成,更加突出其生命顽强、生活乐观。其实,三件事都紧紧围绕刘老师残疾的生理特点来写,这样的选材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构思精巧,可以使文章主题更为突出。

三、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前面的教学侧重整体篇章教学,对于高年级来说尤为重要。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认为其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从而打动人、感染人的表达秘妙。同样写动作,一个是抓住“转”字,写出了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一个是通过一连串动作,写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勇敢。写人抓住动作描写本没有什么稀奇,因为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是写人的常规写法。而本文作者却独辟蹊径,先后两次分别抓住一个动作“转”和一连串动作“撒脱、笑着、叫着、喊着、拄着、蹦跳着、追赶、抓住……”来表现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和放风筝的快乐,集中体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更为可贵的是,明明知道刘老师是残疾人,腿脚不便于奔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抓住人物动作特点,进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仅仅是理解认识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反复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写板书”的一个动作、五个“转”字时,首先要比较判断,编辑为什么去掉刘老师上课的具体内容,却唯独保留动作描写。同时亮明我的主张,赞成编辑此处删改,原因一是选文受篇幅限制,二是保留动作描写更能集中反映文章主题,突出人物精神品质。原文如下: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接着,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圈出五个“转”字。可以预设三读课文,一男生、一女生、教师分别读。读后引导学生体会三个问题(预设):(1)听了他的朗读,你最担心刘老师会怎么样?(摔倒、跌跤)(2)听了她的朗读,看了板书,你觉得刘老师写板书和老师写板书相比怎么样?(非常艰难)

(3)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心里觉得怎么样?(难受、感动等)由此,层层推进,体会深入。最后,小结抓住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好处。

教学“放风筝”的一连串动作时,我们更要走出传统“内容繁琐分析”和“情感过度体会”的

窠臼。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课文是抓住刘老师的什么来写的?(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作者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找出来,画下来,细细品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其实,体会到什么,文中已经明明写出来了: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最后问学生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课堂由此失控。学生的理解体会是散点式、碎片化、无序化的。有的抓住“笑”说乐观,有的抓住“拄”说艰难,有的则抓住“现出”说幸福而充实。教师为了尊重和鼓励学生,一般会说:“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去吗?”课堂因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的做法则十分简单。一是巧妙导入,比较教学。“写板书”,作者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十分感人;“放风筝”,作者也是主要抓住人物动作(因为还有语言、神态等),先比较“放风筝”的两个自然段哪个动作描写多,进而聚焦课文第9自然段。迅速圈画出所有动作描写的词语(撒脱、笑着、叫着、喊着、拄着、蹦跳着、追赶、抓住、现出……)。

关注写人聚焦动作———《理想的风筝》教什么,怎么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分析高中化学课堂探究实验与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