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尾呼应、结构相似的谋篇布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即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淀。
《莫高窟》开头介绍莫高窟的地位和位置,结尾赞扬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中间为我们介绍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总分总的结构,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二是引导学生依次概括提炼课文第2、3、4自然段的说明要点。三是通过比较教学,使学生发现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发现段落之间的结构和全文结构的相似之处。四是引导学生迅速拟定本文提纲,这是课后习题中的要求,也是五年级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课文提纲是课文的一幅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编列提纲,就会对文章内容有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让学生写作文时,先列提纲,再围绕提纲具体写作,就能做到胸有成竹,笔走如飞。
(3)新鲜独到、富有特色的说明方法。这篇课文是怎么给我们清楚介绍莫高窟的呢?除了前面说的用词讲究、首尾呼应、结构相似之外,恰当的说明方法也是本文一大表达特色,更是我们教学的核心价值。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文章主要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一种是分类别。课文在介绍彩塑和壁画时,作者这样来分类别:“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可以想象,在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中,该有多少幅内容各异的壁画,然而,作者用上分类别的方法,用上“有……有……还有……”这一句式,轻轻松松就把壁画介绍得清楚、明白,把复杂的内容变简单了。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拓展图片,直观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分类介绍的妙处。
另一种是摹状貌。这是说明性文章特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对于飞天的介绍,作者巧妙而准确地使用了这种方法。“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一比,和分类别的方法比,从表达方法上了解;二说,读后说一说飞天们分别在干什么,从内容上去理解、去体会;三想,让学生闭眼听朗读后展开想象,运用文中的固定句式说话,从形式上再次感知;四比,比较这里描摹和平时描写的不同,体会句式的整齐、语言的简洁、内涵的丰富、想象的无限,带给读者的无限的想象空间;五背,如此优美的文字,指导学生积累背诵。
执两用中:追求“两性”和谐
教师文体意识浓厚了,往往会更多地引导学生感受文体的特点,甚至在学生还没弄清楚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急于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股脑都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孟老师强调,在进行说明性文本教学时,要有文体意识,但千万不要唯文体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能因强调文体意识而忽视语文的人文属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莫高窟》最核心的段落是介绍壁画部分,除了段落结构和过渡衔接之外,分类别、摹状貌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妙处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教学价值。介绍壁画内容时用的“有……的”和描摹飞天时用的“有的……”十分相似,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一个是说壁画有什么内容,后一个是说有的飞天是什么样子。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其中表达的秘妙才更有趣。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近年来我坚持工作室的教学理念,广泛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一类文体,展开规律性研究。我发现,教学变得更加清晰而思辨,问题解决也更加睿智。课堂也常常有些微创新、小改变。这些细微的变化,日久天长,我坚信,一定会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