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审美”教育就应贯穿于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只在于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是在于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音乐之美,在欣赏中感知民族音乐的内在美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当然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让学生欣赏蕴涵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进行过度,让他们自觉关注音乐母体,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人文背景和艺术作品。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时,可把“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带有现代气息的《茉莉花》这种新民乐形式展示给学生,在他们初步接受了被“包装”过的民族音乐之后,再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其次应扩充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这在新的音乐课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比例,但还不够,应更多地倾向民族音乐,以扩充学生民族音乐的知识面,多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歌时,可以把新疆民歌的欢快活泼,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清新明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内蒙民歌的宽广辽阔同时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去体会,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迥异和形式多样,逐步取代他们单一的审美取向,让民族音乐精神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心灵,强化民族意识。
2,营造良好民乐氛围,加强审美实践体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音乐环境对人也有很大影响。为什么青少年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嘴里哼的都是流行歌曲,这应该归功于宣传载体。我们为什么不运用“拿来主义”对民族音乐加强宣传呢?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前沿阵地就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可利用走廊、橱窗、黑板报、墙壁展示中国各时期优秀的音乐家,简短的介绍、简单的图片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间可配合名曲介绍播放高雅的民族音乐,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能帮助他们加深民族音乐的印象。另外,普及民族音乐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依靠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积极的宣传。对中国民族音乐而言,因其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其独特的陈规陋习,使它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在宣传普及中的优势,扩大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让青少年有更多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民族音乐的机会。例如可在校举办有关曲艺、民歌演唱,舞蹈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一些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会,增加学生与民族音乐的接触面,使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