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音乐审美偏差及矫治策略(2)

2012-08-27 14:50

《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民族灵魂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应把民族音乐置于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原因使现在的学生对民族音乐如此陌生?为什么他们总是选择流行音乐。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问题。流行音乐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加上明星效应使其成了学生音乐欣赏的主流,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而中国的民族音乐讲究“气韵”和“意境”,强调“风骨、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表现含蓄,寓意深刻,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无法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体验,加上长期以来,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过度理性化,忽视感性的音乐之美,致使学生产生陈旧、土气之感,失去了欣赏和学习的兴趣。要改变学生这种单一的审美取向,学校教育是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逐渐改变学生的审美定势。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审美”教育就应贯穿于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只在于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是在于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音乐之美,在欣赏中感知民族音乐的内在美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当然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让学生欣赏蕴涵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进行过度,让他们自觉关注音乐母体,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人文背景和艺术作品。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时,可把“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带有现代气息的《茉莉花》这种新民乐形式展示给学生,在他们初步接受了被“包装”过的民族音乐之后,再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其次应扩充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这在新的音乐课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比例,但还不够,应更多地倾向民族音乐,以扩充学生民族音乐的知识面,多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歌时,可以把新疆民歌的欢快活泼,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清新明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内蒙民歌的宽广辽阔同时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去体会,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迥异和形式多样,逐步取代他们单一的审美取向,让民族音乐精神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心灵,强化民族意识。

2营造良好民乐氛围,加强审美实践体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音乐环境对人也有很大影响。为什么青少年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嘴里哼的都是流行歌曲,这应该归功于宣传载体。我们为什么不运用“拿来主义”对民族音乐加强宣传呢?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前沿阵地就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可利用走廊、橱窗、黑板报、墙壁展示中国各时期优秀的音乐家,简短的介绍、简单的图片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间可配合名曲介绍播放高雅的民族音乐,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能帮助他们加深民族音乐的印象。另外,普及民族音乐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依靠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积极的宣传。对中国民族音乐而言,因其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其独特的陈规陋习,使它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在宣传普及中的优势,扩大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让青少年有更多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民族音乐的机会。例如可在校举办有关曲艺、民歌演唱,舞蹈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一些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会,增加学生与民族音乐的接触面,使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中学生音乐审美偏差及矫治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