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探析(2)
2012-08-27 23:16
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到一些抽象概念时,学生就睁大双眼,一脸木然,无法理解,因为学生往往习惯于所看到的事物,所以为了建立概念,需要借助适当的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是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在科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采用人工制造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模型方法能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来,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节内容时,学生对分子存在是确信的,可在学习分子式书写时,学生们对符号觉得太陌生,无法理解,我就将我儿子玩的插珠玩具拿到课堂上来,把“原子”放大成球,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中间插有一根小棒连接球,可以搭成不同图案,代表不同的分子。在根据分子式进行计算时也特别有用。拿出球拼成二氧化碳分子模型,求C:O相对质量比。问:“老师手中这个球是否有质量?”只有当学生眼看到代表实际碳原子的模型球时,脑子里才会有这个分子印象,才会理解抽象符号的计算问题。
在讲日食形成时,我使用投影片上太阳图像代表太阳,举起自己的拳头代表月亮,自己代表地球上的人。把拳头慢慢地从右往左移,就非常直观地讲解了复杂的日食形成过程这个知识点。
可见,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用模型科学方法能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很多时候在台上唱独角戏,老师累,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效率低下。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如果老师能真正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老师转变角色,从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前三分钟预复习的习惯,如此学生在上课前就会对即将要上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这一活动贵在坚持,我所带班级已坚持一个多学期了,效果比较好。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提问:一物体在运动,如果失去了外力,则它会运动吗?教室里出现了两派,动派与不动派。在你争我论时,我提出:一辆马车如果不去拉它不是不会动吗?自行车不去踏了不是不会动吗?对呀。有些动派学生开始动摇。我设计这个疑问唤起学生思考,“抛”出争议,在思维交战质疑中建立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而不是“喂”给他们比较抽象的结论说:你们给我记住。
五、“做中学”促进知识吸收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提出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虚假的教育。他还大声疾呼要解放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孩子们从“做中学”感悟了科学概念及规律,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摩擦力》时,我并没有用教材提供的筷子提米实验,而是在几分钟预习后,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科学书和作业本,两本书一页一页地对插,很多同学把书提了起来,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书本为啥不掉下去呢?摩擦力。当讲到走路时的摩擦力时,我就让学生从位置上站起来,走路慢动作,体会摩擦力提供动力。
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在讲台上移动蜡烛,看到成的像,马上提出成像规律,可是学生们在课后都说不懂。怎么办呢?第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第二,用竞赛方法让学生们练习记忆u/v/f所代表的意思。因为学生们学习的困难点是记不住符号代表的中文意思。在讲近视眼成因时,我突发奇想,用一个凸透镜代替眼睛,另一个凹透镜代替眼镜,先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再把光屏往后移直到看不见像为止,代表近视,再给“眼睛”戴上眼镜,在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成功关键是凸透镜的焦距要小,用普通的十厘米焦距是不行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测量长度和体积,测温度,练习使用显微镜等都可以改成边上课边实验。
试论新课程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探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