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观之,精彩的导入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要从如何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出发,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既然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怎样的呢?
一、复习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对旧课知识进行扼要总结,或提出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引出与它们相联系的新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突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如在学习启动“word”程序和认识“word”窗口的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我就是先让学生演示小学已经学过的“写字板”程序的启动方法,并指名说出“写字板”窗口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启发学生:“word”程序的启动方法与“写字板”基本相似,你能试着自己启动吗?这时候学生会很容易尝试出打开word程序的方法,从而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并促使学生达成对知识的迁移。
二、悬念导入法。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在学习“复制”和“粘贴”文字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同学们设置悬念:“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比赛,你随便说几个字,你用嘴说,我在电脑上输入,我保证比你说得快,你信不信?”“不信!”回答声不但异口同声,而且声音非常洪亮,这也正是我预料之中的。“不信我们就来比试比试,谁来出题?”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我们就说教室前边的校训吧‘团结勤奋,向上健美’,好,开始!”。我第一遍把字输入的时候,明显落后于口述的学生,但是,我用键盘的快捷键操作方法把这几个字进行了复制,然后开始粘贴,很开,口述的学生就跟不上了,同学们的表情也由自信转为了惊讶,无不睁大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能这样快。这时候我适时发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取胜的吗?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很容易学会,你想知道这个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复制、粘贴”,你想尽快学会吗?”“想!”声音异常响亮,“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