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2)

2012-09-04 15:58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作了一个实验:他们对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生煞有介事的进行了智能测验,然后将一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递交给有关教师,并再三要求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他们随意拟定的,根本不是依据什么智能测验的结果。但意想不到的是,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竟出现了奇迹:凡当初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融洽。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表明:教师的肯定情感对学生内动力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首先,实验者的权威性使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不知不觉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所列学生产生了积极、亲和的情感,对其倍加厚爱。其次,这种情感和厚爱的投射又推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由于教师们的心理暗示,学生对此厚爱自然会产生莫大鼓舞,自觉提高了奋斗目标,增添了学习的巨大动力。

 

三、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却只允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这个条件使顾客实际上不能挑选。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被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此带来英语教学的两点启示:

 

 1、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主义。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一律的坐姿、统一的行动等课堂教学要求,在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往往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抑制思维的不良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允许甚至主动激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内外“冲突”,比如分歧、争论等,或适度允许一些“出格”行为的存在,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相反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2、避免处理问题方式的单一化。对那些难于控制课堂纪律的教师来说,烦恼往往是由于自己的问题处理方式引起的。比如,将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一律罚站或送交学校惩罚(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对抗,从而使某些错误在学生身上一犯再犯、以至屡教不改。对在课堂上违规的学生,教师不妨提出多种方案由学生自己选择。例如:(1)、到教室后边站着听课;(

心理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